红色客家山歌:
革命年代的冲锋号角
■2020年8月,东源县上莞镇常美村的村民在忆唱儿时的红色客家山歌:“打倒蒋贼人人有份,男女老少齐努力。”本报记者 凌丽 摄
■市文化馆组织热心群众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滨水公园演唱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客家山歌一般用方言演唱,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当融入红色内容后,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国民党士兵也能听懂,还能传唱起来,对瓦解其军心起到一定的作用。
红色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广东梅州、河源、惠州,福建龙岩、三明,江西赣州等地。这些地区是客家人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为红色客家山歌的传唱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改编客家山歌 宣传抗日救亡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下称抗先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称东团)等组织以改编客家山歌发动民众力量,参与抗战工作。抗先队成立于1938年元旦,据广州青运史研究室“抗先”简史编写组撰写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史略》介绍,该队是抗战时期在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的青年抗日团体,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取得公开合法地位,以先进青年为主体。
1938年12月底,抗先队辗转1400公里来到河源。1939年初,抗先队在河源设立东江办事处,成立了中共河源中心支部。同年8月,在县城成立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后以此为基础扩大成立中共河源中心县委,负责河源、新丰、龙门、和平等地党组织工作。中共河源中心县委还以东江办事处的名义,先后举办了七八期青年训练班,在训练班的学员中发展党员。抗先队促进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1940年4月,抗先队被国民党当局取缔。
几乎与抗先队同一时间,东团也来到了河源现辖各县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推动河源地区各级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在红色革命先行地区紫金,东团紫金第四分团在中共东江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古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时,掩护中共东江特委机关在古竹的活动。1940年10月,国民党河源县政府配合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以这些抗日团体有异党活动为由,强令这些抗日团体解散,这些抗日团体成员分散到古竹各中小学校,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开展抗日宣传,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隐蔽斗争。东团的建立及其活动,推动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为中共东江地方各级组织的发展壮大,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东团不断吸收新队员,活动范围扩展到铁场地区。为开辟龙川北部的东团工作,1939年4月,龙川县委与东团第六分团共同分析龙川抗日形势,决定增设东团第三队,即贝岭队,其正、副队长,由当地抗先队正、副队长余进文、刘波兼任。东团第六分团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当地各机关团体组织歌咏班、音乐会,提高民众对抗战的认识,协助当地各小学组织儿童团,开办民众夜校,联合各界举行座谈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在龙川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发动乃至领导下进行的。龙川县委除派出党员骨干参加并任其团、队的领导职务外,还根据广东省委关于发展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动员和选派一批先进青年到东团工作,通过锻炼,从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
东团总团部组织了一个宣传教育委员会,聘请富有宣传及教育经验的惠属人士7人为委员,专门供给团员宣传及团员自我教育的各种材料,于1939年1月初开始经常供给各县服务团以新出版的救亡书籍、杂志、剧本、歌本、良好的救亡经验、漫画、村语,更有专人负责收集内地山歌改编为有救亡意义的抗战民歌,每周举行时事讨论会一次,将讨论的结果印发给各团当作这一周宣传的中心。
各队的党员几乎都以当地同志为主,熟悉本地区情况,每到一乡村或圩镇,便有目的地去做那些殷实人家、开明绅士、富裕商贾等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贝岭队得到了区长李敬业的支持,为该队解决了驻地、图书阅览室、游击训练班课堂及训练场地问题。其他各队通过办墙报、漫画、演讲、表演节目、教抗战歌曲、办书报室、妇女儿童识字班、成人夜校,甚至给农民帮耕、施医赠药等,使龙川民众及各阶层人士深受感动,甚得民心。
但国民党龙川县当局指东团队员不是华侨,而是共产党派来的危险分子,指责李敬业“姑息养奸”,国民党龙川县县长邓鸿芹向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密报东团“行动亦不纯正”。1939年冬,龙川县城、鹤市、贝岭几个队相继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刁难。他们被迫到乡下去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此时,东团第六分团团长方云生率部分队员离开龙川,与东团和平分团合并为“龙和队”,常驻和平县。1940年春,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逮捕了东团博罗队员23人后,“龙和队”被迫解散。(《龙川县志》,1994年)
虽然抗先队、东团及其下属组织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在改编客家山歌为红色山歌方面的宣传,流传甚广。
“送郎送到新丰江,百花盛开喷喷香。郎上战场杀鬼子,阿妹增产支援郎。”“送郎跨过新丰江,江水清清照见郎。等到公式郎立功转,再来河边等郎。”这首抗日山歌,于1939年前后在东埔妇女中流传,为抗先队员、东埔小学女教师陈玉清所作。(选自1939年8月出版的《街头诗歌》,载《河源革命历史诗歌选集》,2003年)
另外一首《打倒日本野心狼》,更是批判了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支持成立武装:“日本仔,太猖狂,侵占我国好地方。奸淫又掳掠,到处烧杀抢。国民党,不抵抗,一败千里没主张。中华好儿,动员上战场。打日本,靠我党,武装全民齐抵抗,打倒日本野心狼。建设新中国,全国大解放。”这首山歌系曾任中共河西县委组织部部长、特派员章平所作,章平原名张帆川。
唱响客家山歌 瓦解白军军心
抗先队队员、曾任中共连(平)和(平)县工委书记的陈景文(五华县人),常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革命歌谣,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起到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团结抗日的作用。
他以客家方言竹板歌为调,填了一首《叹五更》,从一更唱起,共五章,唱至五更。词曰:
一更叹来叹贫穷,年年借债年年重,生借无门无典当,奈何肚子受亏空,唉呀哉!锅头睡猫公。
二更叹来叹天凉,北风一起心就慌,烂衫烂裤无多着,穷人到底受风霜,唉呀哉!脚下颤呀上。
三更叹来叹饥荒,一餐分做几餐粮,煲到一筒生米粥,唔曾转碗又尽光,唉呀哉!肚皮粘背囊(即脊背)。
四更叹来叹奔波,有做冇吃样奈何,割脱禾头无米煮,债主上门知几多?唉呀哉!门槛踏到哥(指踏到破损)。
五更叹来叹凄凉,洗净锅具无米装,想起穷人多受苦,饿得骨瘦面皮黄,唉呀哉!何日得春光?
再劝同胞听分相,日本到处占地方,三重四重来压迫,人民百姓受灾殃,同胞呀!抗战有春光。
这首歌谣是以河源客家话竹板山歌为腔唱的。《叹五更》的形式是旧时常见的歌谣形式,全国各地多见。
客家山歌语言通俗,易理解,形式灵活,便于传唱,且情感真挚,以情动人,对比鲜明,突出差异,这些特点使它在融合红色内容成为红色山歌时,产生了一些能瓦解对方军人意志的力量。
客家山歌一般用方言演唱,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当融入红色内容后,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白军士兵(即国民党阵营的士兵)也能轻易听懂。《河源革命历史诗歌选集》选注者李楚曾说:“搞宣传,要越通俗越好,越有革命力量。”例如“今年收谷谷满仓,做官吃米我吃糠”(龙川山歌),“讲当白军是凄凉,被迫离家走别乡。一日两餐都无饱,夜夜都睡烂祠堂”(《白军士兵出路歌》)等歌词,用直白的语言揭露了白军内部的不平等,让白军士兵产生共鸣,对红军产生向往,对自己所在的白军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客家山歌演唱场所不限,田间地头、山岭河边等皆可,且大多系即兴之作。在革命时期,无论是在根据地周边,还是在白军可能出现的地方,都能随时随地唱起来。其形式灵活,容易被广大群众掌握并传播,能迅速在白军士兵中流传开来,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红色客家山歌激发群众战斗热情
传统客家山歌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很能打动人。融入红色内容后,这种真挚的情感得以延续和升华。一方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如“耕牛忙煞无宿草,官仓老鼠有余粮。八月里来系白露,穷苦人家“沤谷符”(指剩下一点地脚谷),割脱禾头无米煮,还少债主两斗数”(河源山歌,载自《大众报》),“农民头上三把刀,重租高利杂税多,除开打屁唔使税,层层抽剥多如毛”(河源山歌,选自《粤赣报》)等等,这些山歌创作颇多,让白军士兵中的穷苦出身者忆起自己的身世,引发对工农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另一方面,描绘了红军为工农谋幸福的美好愿景,如“石榴花开心里红,青年立志当英雄;坚决斗争系出路,参加红军最光荣”,使白军士兵感受到红军的正义性,进而对自己所处的阵营产生怀疑。
红色客家山歌以民歌的亲切和通俗启发白军官兵的思想觉悟,歌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革命道理。如“男男女女心爱红,大家立志当红军;待到天下太平日,到处贫富一般同”(《紫金县志》),引导白军士兵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认识到只有投身革命,才能改变现状,过上好日子。这种启发式的宣传,能够逐渐瓦解白军士兵的意志,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出身于客家地区的一些革命者也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红色客家山歌的传唱,如江尚尧(1918—1945年)。江尚尧原姓薛,名运林,别号弼珊,广东五华县转水三塘人。1939年春,五华中学校内出版《火线》墙报,江尚尧是墙报的3个编辑之一。
1941年,江尚尧被调到河源县黄村板仓小学,以教书为职业掩护,担任中共河源县委宣传部部长,在板仓主持办了一期党支部书记训练班。他个性活跃,多才多艺,能写会唱,善于引用和自编山歌民谣来揭露日军侵略的罪行,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深入到群众中,与党员、贫苦农民谈心。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江尚尧奉上级党委指示,立即返回河源黄村恢复党的组织,担任中共河源县委书记,兼中共后东特委机关报《星火报》编辑。他仍然是白天以教书为掩护,晚上进行革命活动,奔走于黄村、叶潭各地,深入调查了解党员们在停止组织活动期间的表现情况,迅速恢复了河源黄村文秀塘、板仓等地下党的基层组织。1945年10月30日上午,江尚尧在文秀塘召开县委会议之后,在板仓把一叠《星火报》扎成小包袱,背在肩上,化装成商人,前往叶潭儒步,路经双头圩时,被国民党能溪乡公所所丁黄鬼头杀害,时年仅27岁。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闽、粤、赣三省的苏区流传着的许多革命山歌,如紫金县红色歌手钟灵娇所作的《只有拥护苏维埃》:“劝告群众莫痴呆,求神拜佛不应该。大家要来求幸福,只有拥护苏维埃。”此歌共有4段,当时紫金苏区人民都喜欢唱此山歌。
在革命年代,红色客家山歌被转化成冲锋的号角,激发广大群众的战斗热情,赣南一带还传出过“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民众受到了鼓舞和教育,更加支持红军,也更加支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