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以歌为刃破旧世

​ ——紫金红色山歌女歌手李素娇的传奇

2025-07-13 09:00:00 来源:河源日报

■李素娇画像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能深深打动人心的红色山歌,如同革命年代的“精神武器”,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植于人民群众的情感土壤,以星火燎原之势激发群众投向红色阵营。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紫金县的红色山歌在当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更直接、更有效地推动了当地革命工作的开展,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同类事例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价值。

(一) 紫金建立苏维埃

1927年10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联席会议,号召各级党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起来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海陆惠紫一带,是最早执行这一指示的地区。中共东江特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指示,在东江第三次武装大暴动胜利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1927年11月11日、13日、18日,惠阳县(今惠东县)高潭区、汕尾市陆丰县、海丰县的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

紫金县苏维埃政府开展的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要求入党、参军的人越来越多。

著名的紫金红色山歌女歌手李素娇,便是当时的龙炮区苏维埃政府委员。

(二) 曲艺史上留英名

李素娇(1911—1933年),紫金县龙窝黄洞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常跟人打猎、割草、学唱歌。1929年,她逃出地主家,到南山嶂参加了红二师叶振强连队,当炊事员。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龙炮区(原第三区)苏维埃政府委员。

在中国曲艺史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前的说唱艺术,少不了李素娇的名字。民国十六年(1927年),伴随着中国工农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在红军及不少革命根据地里的革命说唱艺术活动,也开始逐步兴起并日渐活跃起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成片的解放区和广大的游击区。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艺的功能和作用,提倡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说唱等形式,注入革命的内容,使之成为有力的精神武器、文化武器,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深厚感情,创作了不少歌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物,反映革命斗争的民间文学。(《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在这段历史时期,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里的说唱艺术活动,除了活跃和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作品之外,其演唱艺术的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关于这一点,从当时广东东江独立师里那位名叫李素娇的女战士的演唱水平上,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验证。据说,她的演唱水平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甚至可以通过自己极富艺术魅力的演唱感化敌人、瓦解敌军。例如,在一次战斗中,当红军进攻敌堡受挫时,她便运用自己的演唱迷惑住了敌人,而且以演唱作掩护,进而打进敌堡、巧夺机枪,配合部队胜利完成了夺堡的战斗任务。再如在另一次战斗中,她不幸被俘后,未费一枪一弹,通过自己的演唱绝技,不但摆脱了敌人的控制,而且通过演唱,竟然将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完全瓦解,并且使其全部归顺我军。(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写:《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05,第171页。)

(三) 山歌姐妹唱命苦

李素娇娘家在龙炮区黄洞乡,出身贫寒,7岁起就跟着妈妈劳动,打猎、割草、学唱歌,但没有条件读书。12岁时,父亲病故,因家贫如洗无法埋葬,李素娇被卖到黄布村一户地主家当童养媳。靠着这个“卖身钱”,家里才料理好了她父亲的后事。

李素娇有一把好嗓子,平时很喜欢唱山歌。有一天,她在南山嶂砍柴回家路上,在山坳歇息时,李素娇触景生情,随口创作了一首山歌唱了出来:“日头正顶正午时,脚踏人影肚白饿。人倦难挑重担转,受苦受难到何时?”

歌声刚落,对面就传来一个女子的歌声:“对门唱歌系哪人?日头锃(耀)眼看唔真。柴重就爱放轻转,唔好累坏千金身。”

李素娇好生欣喜,回复道:“对门唱歌好心人,口出金言句句真。你若有心过来嬲,好开心花好谈情。”

不一会,那对山歌的女子便挑着柴担走了过来。原来这女子叫钟灵娇,是附近水坑村人。由于父母长年患病,交不起租债,无法养活儿女,钟灵娇才出生40多天,就被卖到黄布村做了童养媳。

两人交流着自己的苦难身世,辛酸的泪水交融在一起。她们编了一首山歌,诉说童养媳的苦难:“做人心舅(媳妇)系凄凉,做死冇人来思量。有病有痛冇人看,任拖任拉考命长。为何亻厓 丢(我们)柬(这么)凄凉,长年累月受风霜?皆因富人心毒狠,租谷高来利又长。”

两个年纪相仿、出身相似的贫苦女孩儿,从此结为好友。她们一起砍柴干活,经常以山歌抒情,村里人称她们是“山歌姐妹”。

(四) 革命歌声立大功

在南山嶂,砍柴的山歌姐妹遇到了红军连长叶振强。听说红军带领穷人闹革命,专门对付土豪劣绅,致力建设一个新世界,她们眼睛亮了,苦苦哀求也要加入红军。叶振强便把她们收下,编入后勤队,担任炊事员,她们便脱离了原先那个苦难的婆家。聪明好学的山歌姐妹除了做好后勤工作,还参加军事训练,学习步枪性能与射击技术。

李素娇原婆家有个亲人叫黄观连,在紫金农民运动兴起时,曾与国民党县长勾结镇压,对李素娇也是百般苛责。红军决定夜出奇兵,除掉这个敌人。

李素娇依计行事。她星夜跑回家,一身泥水,向黄观连诉说,说是在南山嶂砍柴时被红军抓去坐牢,今夜趁看守哨兵打盹,才逃跑了出来。黄观连把她训了一顿,收留了她。

过了一小段日子,七月的一个晚上,民防团巡逻之后回到团部打完牌后睡了,两个哨兵在门口打瞌睡,黄观连没发现有异样,也去睡了。李素娇做完家务,到了深夜,忽听窗外有声,是红军到了。李素娇手持菜刀冲入黄观连房间,喝道:“黄观连,李素娇抓你来了!”黄观连也被枪声惊醒,见李持刀入房,欲取枕下手枪,李素娇拿刀劈其手。随后进来的红军战士冲了上去,将黄观连夫妇缚住带走。等民防团发现追来时,双方交火,红军安全退回炮子乡根据地。

1928年,红军攻打苏区小北乡,敌军一连阻击,从清晨打到黄昏,红军还没有突破山口。此时,李素娇跑到阵地右侧的山上,用歌声迷惑敌人。她唱道:“刀破柜头想分相(箱),你今打仗为哪桩?打赢不是你享福,打败你就见阎王。”“你在这里来打仗,可知老母想儿郎?望得日落月光出,儿郎几时转回乡?”对方士兵忘记了硝烟弥漫的两军阵前,不约而同朝歌声方向靠拢。连长叶振强抓住战机,指挥红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小北乡。

(五) 红色山歌传薪火

1930年7月,由龙炮区联防队队长钟香介绍,李素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龙炮区苏维埃政府委员。不久,经上级批准,李素娇与钟香结为夫妇。

1931年,受党的委派,李素娇夫妇肩负重建苏维埃政府的重任回到南岭文笔嶂。南岭地形险要,通往各县只有一条崎岖小道。村里大户人家多,有坚固的石楼和大量粮食。红二师入粤后,曾想在这里建立革命中心,因此,熟悉当地民情风俗与地形的当地人钟香携妻李素娇回到了这里。

南岭文笔嶂山高林密,自然资源丰富,每天很多人上山砍柴、种田采药。彼时正值六、七月间,李素娇夫妇和他们打得火热,白天帮忙烧水做饭,晚上以唱山歌的形式开展革命宣传,宣传党的政策,唤起群众一同斗争。

李素娇运用她的好嗓子,唱道:“为何亻厓 丢柬凄凉,长年累月受风霜,皆因富人心毒狠,租谷高来利又长。”

“敢做革命唔使狂(怕),共产唔行唔春光。唔怕敌人势力大,岭岗崩了变平洋。”

“土地革命好主张,分田分地分岭岗。焚烧田契废债约,免债免税免租粮。”

“唔怕死来唔怕生,唔怕血水淋脚争(跟)。唔怕敌人贼兵到,杀敌就爱争先行。”

红色山歌用最质朴的语言戳中底层民众的生存痛点,将个体苦难升华为集体抗争的精神动力,苦难叙事引发共情,打破了个体对苦难的“宿命感”,意识到贫困并非天生,而是阶级剥削的产物。红色山歌创作者和山歌手们在山歌中勾勒并点燃群众斗志,农民听着山歌扛着锄头闹土改,因为他们从歌声中看到了“耕者有其田”的希望。同时,传唱率甚高的红色山歌,在文盲率极高的旧社会,形成了一种思想启蒙,成了最有效的“政治课本”,以艺术形式完成革命理论的通俗化传播。

(六) 歌声感化一个排

1931年9月,由于风餐露宿,怀孕中的李素娇生病卧床。一天,与民团头目“剿共”委员钟汉平交往甚密的钟伴香假装为她买药,约堂叔钟香到黄坑坳等候。钟香拿到堂侄给的药转身意欲返家时,钟伴香向他后脑开了一枪,钟香就这样牺牲了。然后,钟伴香将李素娇解到南岭关押。

在狱中,南岭民团头目钟汉平对李素娇也称“贤侄媳”,并吩咐婢女捧肉端茶,送来参汤,表示关心。李素娇斥其为“泥塑观音假慈悲”,并放声歌唱:“爱打爱杀由得你,为了革命冇问题。等到红军到下转,你颈也冇铁包皮。”

南岭圩驻有国民党军一个营,营长邹志远见李素娇年轻貌美,说要讨她为妻。李素娇即唱歌以斥:“为何无耻当匪帮?狐狸唔知尾下臭,做尽坏事丧天良。骂声贼仔莫痴呆,你人又丑命又衰,凤凰唔同乌鸦嬲,红白不能做一堆。要讲红军万万千,捉唔尽来杀唔然,等见工农暴动起,一天四角红旗现。”邹志远无计可施,将她转押到庄田监狱里。

饱经风霜的李素娇将生死置之度外,虽在狱中,她仍一心向着革命工作。她知道,看守她的国民党士兵,很多都是被迫当兵的。她用山歌当武器,对守卫的士兵开展宣传教育,鼓动他们弃暗投明。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素娇唱起了《白军士兵出路歌》:“讲当白军是凄凉,被迫离家走别乡。一日两餐都无饱,夜夜都睡烂祠堂,天寒地冻受风霜。受风霜,长官如虎又如狼,战时白白去送死,天天出发路途长,实实在在苦难当。苦难当,为谁辛苦为谁忙,军师团长坐马轿,九妻十妾置田庄,单单冤枉当兵郎。当兵郎,长年没钱转回乡,穿州过府无音信,爷娘妻子望断肠,怨你当初入错行。入错行,家中贫苦系难当,田无耕来地没种,本想当兵求口粮,谁知雪上又加霜。”

这首歌词为独二团团长古宜权创作,在革命根据地山区长期演唱。此调为“五句落板”,是用客家语演唱的曲种,简称五句板,又名竹板歌。流行在广东大埔、五华、兴宁、紫金、蕉岭、梅县和福建龙岩、汀州、武平一带。由于曲词以七言五句为一小节,演唱时用竹板击节而得名。五句落板盛行于清代末年,当时的演唱者以盲艺人、乞丐居多,也有农民业余演唱以自娱的。一人演唱,以四块竹板击节。一般只唱不说,也有唱完第四句以后插白,再唱第五句的。曲调以客家山歌为主,吸收了广东汉剧的声腔,情调比较低沉,节奏也显得简单。

动听的歌声,直抵人心的歌词,引来不少士兵眼泪汪汪地听她唱。听到凄切处,甚至有人大哭起来。有的士兵给她松了绑,有的知道她是孕妇后,给她端来好饭菜。李素娇知道,自己的歌声已瓦解了国民党士兵的军心。她用山歌给他们指明出路:“相劝兄弟莫悲伤,今日觉悟也无妨,工农士兵联合起,联合起来力量强,军阀豪绅一扫光。一扫光,大家拥护共产党,组织工农兵政府,穷人做主乐洋洋,共产主义万年长。”

士兵们下决心起义。一天夜里,一排国民党士兵将排长引到牢房,强迫他起义投诚。他们打开牢门,敞开栅门,让李素娇带着他们去当共产党的兵。李素娇在前面带路,跑上庄田坳,跑向龙丝殿。

驻守龙丝殿的是红军四十八团,团长古宜权得知李素娇越狱,还策反了一众国民党士兵,高兴得带着钟灵娇前来接应了。这些士兵被整编后,转战东江各地,为保卫苏维埃立下了战功。李素娇因屡立功劳,被提拔为中国工农红军广东东江独立师第二团连党代表。

1931年10月,李素娇回到独立师第二团,担任连队指导员。此时,国民党顽固派出重兵在海陆惠紫边区实行“进剿”“围剿”“屯剿”的战略,使红军的处境非常困难。在碣石溪、罗庚坝、矿窿坝一带山区开展游击活动时,李素娇经常以革命坚决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战士、勉励战士,克服困难,坚持革命斗争,如“劝同志心莫愁,幸福日子在后头。同心吃得眼前苦,烂屋烂了起洋楼。”

李素娇的山歌姐妹钟灵娇也有红色作品传唱,如《只有拥护苏维埃》:“山歌不唱不风流,共产唔行无自由。行起共产郎先去,唱起山歌妹带头。食斋不如来食荤,修善不如当红军。”

1933年,国民党当局以空前规模再度“进剿”苏区,红军寡不敌众,伤亡甚大,只得暂时转移。被当局悬赏缉拿的李素娇因待产被留在龙丝殿。不久,因叛徒出卖,李素娇再次被捕并被杀害,年仅22岁,留下一个仅一个月的孩子。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靖难起兵梦破碎 青灯黄卷了余生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