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连平人民纪念了他数百年

——连平建州第一人牟应受 下

2025-05-18 09:00:00 来源:河源日报

314e146e03b6e846b463c6691289a78d_hyrbs0518001_002_01_s.jpg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鹞子岩牟市辉先生提供的民国三十年所修的《牟氏家谱》,记载牟应受事迹,原载公众号《文化安顺》,2023年12月4日。

27c04cd8121086ea7dbfabe8dca0f298_hyrbs0518001_002_02_s.jpg

■《贵州通志》卷二十八,关于牟应受的记载。

首任知州牟应受,让连平人民记在心里,一直记了近400年,而且还将世世代代继续铭记下去。人们通过祭祀、地名沿用、事迹传颂等方式,将牟应受的精神融入地方文化基因,形成了一种代际传承的“集体记忆”。牟应受之所以被连平人民长久纪念,既因其作为“开州之祖”的奠基性贡献,也因其德政惠民、清廉勤勉的个人品格。他对草莱未辟的连平的治理,不仅改变了连平的物质面貌,更塑造了地方文化基因,成为连平历史记忆的核心符号。

这种持续数百年的纪念,体现了连平人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道德观。这种感恩并非仅对个人,更是对造福一方者的集体性回馈,体现了民间社会的道义传统。这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价值认同的凝聚,折射出连平人民知恩重义、崇文尚德、坚守传统、包容共融的精神特质。

1

鞠躬尽瘁,开山功第一

在连平工作期间,牟应受主持了州城建设、土地丈量、赋税制定等基础性工作。他修筑道路、规划城市布局,将原本仅有“数十茅舍”的荒芜之地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州治,其城市规划理念至今仍能从清代地图中窥见痕迹。他以“正己、率物、轻赋、省刑”为施政纲领,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使连平从战乱后的凋敝中恢复生机。他组织挖井解决饮水问题,推广山塘水陂以促进农业生产,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他兴办教育,亲自教授《诗》《礼》,吸引四方学者,推动了当地文化发展。他将原本分属多县的边陲之地整合为连平州,并通过政策促进汉族与畲族和睦共处,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历史记忆成为连平人民文化归属感和家乡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这些工作极重要、极繁杂,本报3月16日头版已作较详细介绍。牟应受写过一些诗,其中有一些就谈及自己的工作状态,如《圣迹岩》其一云:“瘁极那堪清陇亩,愁深犹喜漱飞泉。”“瘁极”,当是他持续高强度工作状态的概括。

牟应受知道自己的工作将为连平奠定后世发展的基础,他写道:“试问开山功第一,几时勒石燕然峰”,儒者积极用世的精神跃然纸上。在这种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中,牟应受是颇有成就感的,他在《公署》一诗中写道:“百雉方新似玉磐,岩疆初见汉时冠。”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这个偏僻荒芜之地,终于有了中原衣冠之乡的雏形了。他欣慰地认为“补天莫道成疑史,炼石功程此兆端”,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呈现达成了完美的统一。然而,在这“瘁极”的工作中,他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夜眠竹簟供屏帐,露处藜羹当几筵),营养也跟不上(凉薄菜羹惟我适,洪荒味色与谁餐;深山月更朗,野菽味偏奇),这给他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任仅仅4年之后,他就鞠躬尽瘁,与世长辞了。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积劳成疾的牟应受卒于任上,去世时仅剩一套破旧的五品官服,丧葬费用也由乡民筹集得来。悲痛的乡民将他葬于连平州城城北马口头岭。

牟应受的清廉、勤政、实施惠民政策,成为连平人民心中良官的标杆。

2

生前已刻木主受祀

死后州治更名元善

时方开创,连平州治泽未深,牟应受宵衣旰食,尽力打下基础。乡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十分感恩。

一天,牟应受得知人们在九峰庵前堂供奉自己木刻雕像时,马上叫乡民们撤去。青史留名,勒碑在老百姓心中,是很多为官者的动力与追求,但牟应受并不接受。他写诗说:“人生泡影任飘扬,刻木何须位上方。挂碍尚存非彼岸,贪嗔净尽始升堂。虚生明处谁能解,色即空兮我自详。若论居官真不朽,一腔忠爱与天长。”人生如梦幻泡影,何必有太多羁绊之物。要说做官做到永远被人所纪念,那么,有一腔的忠君爱国爱民之心就够了。

连平乡民听说牟爷不许再供奉木像,只得表面上按要求撤了,私下里却把木像藏到民间楼阁内。牟应受去世二三十年后,人们又将这个木像请了出来,供奉在牟爷祠内。

后世官方将牟应受列入“名宦祠”,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崇他的德政。

牟应受字“元善”,连平人民将州治所在地(今连平县城)更名为“元善镇”,以此永久纪念其功绩。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连平历史的重要符号。牟应受的事迹被写入地方志、诗歌及民间传说中,是连平人不可磨灭的乡土文化记忆。

3

牟爷祠三四百年香火不绝

康熙二年(1663年),连平乡民自发筹钱,于州城城北为牟应受建起一间祠堂,并迎奉原九峰庵牟应受木刻像置于祠内。该祠名牟公祠,人们又叫它牟爷祠,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香火不断,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这一行为直接体现了连平民众对他的感恩与敬仰。

牟应受成了后来到任连平地方行政长官的榜样。康熙十九年(1680年),辽东籍连平知州佟国瑞对牟公倍加尊崇,与州官士民一起将牟公祠扩大修葺,并亲作《牟公祠堂记》,里面说道,不仅连平人民爱戴他而思念他的功德,即使是后来到连平做官的,也没有不听牟爷事迹不想见其人的。“余承乏斯州,士民已构堂于治北,岁以春秋戊日,必登其堂祭之。而祠之基址褊小,规模湫隘。丙寅春,允士庶之请,捐俸而勷其工,广大其基址,宏俨其规模,一时辉煌显耀,于以祀公于千百年而不替云。”

佟国瑞在《牟公祠堂记》中写道:“有功于国家则祀之,德普乎斯民则祝之。良由惠泽在人,后人思慕之极,庙以食之,尸而祀之,趋跄恐后,祭拜于不已者,皆明德之所以荐馨也。”真心为国为民者,国不忘,民亦不忘。

牟应受死后约80年时,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广东巡抚、闽浙总督朱宏祚率领随从官员亲到牟公祠祭祀,对牟公手辟草莱,启宇斯土,公忠为国、惠泽于民的德行极为尊崇,为之竖碑镌文,并下达应宜崇祀之令,希望人们对牟公祠的守护、崇祀世代相传下去。

入清之后,连平“易朴陃而文明”“衣冠之英辈出,甲乙之科继起”,这与牟应受“辟土启疆、鼓舞招徕,振兴流俗、昌明学校”的措施分不开,因此,一批文人学士发起成立“牟公祠聚元会”,商定每年八月初二(牟应受诞辰日)举行祭祀活动,以缅怀牟应受。后来,“牟公祠聚元会”成了约定俗成的民间庙会,不仅文士,普通民众也踊跃赴会,前往瞻仰致敬。

2001年,牟爷祠在原址重建,成为连平重要的历史地标。

牟公祠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四年(1726年)进行了修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再次重修,后被拆毁。因牟应受功绩巨大,社会各界景仰爱戴,自1992年起,人们又自发捐资重建牟爷祠,占地近千平方米,香火不断,常有百姓前往祭祀。牟爷祠在瓦背街,与一般祠堂不同,大殿为官衙模样,有“衙役”分立左右。

牟爷祠历经明、清、民国至现代,多次损毁又重建(如2001年原址重建),香火绵延不绝。虽然跨越朝代更迭、社会变迁,连平人民仍在坚持纪念牟公。

4

继室韩氏千里扶榇返乡守节60余年

牟应受曾在诗中多次思念贵州老家,但他不会料到,他是那样快地永远回不了故乡了。他病逝那年,继室韩氏(贵州安顺府人)才18岁。牟应受知自己行将不起,怜她年少且无子,便留下遗言,让她改嫁。牟应受去世后,韩氏扶着他的灵柩回到了贵州老家,葬于牛塘坡。据《牟氏家谱》载,牛塘坡位于夏官屯(今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九龙屯村夏官屯组),牟氏族人相传,葬于此地的是牟应受衣冠冢。另据载,牟应受葬在连平城北马口头岭,但今已无法找到确切位置。

韩氏的婆婆、牟应受的母亲遵循牟应受的遗言,想要让韩氏改嫁,但韩氏坚决不同意。有人甚至想用权势来强迫她,韩氏就毁容断发,以死相抗,最终才避免了被强迫改嫁。她抚养了牟应受的嫡子牟呈鼎,但牟呈鼎不幸早夭,于是她又继续抚养孙子牟国宝,这样过了六十多年。后来,她的事迹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5

连平、贵州人一同找寻牟爷的出生原点——贵州安顺

在积劳成疾的日子里,牟应受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他走过多次连平内莞猴子岭一带,在那幽深山径中,他经常想到了同是山区的贵州家乡大山:“谩夸五马度间关,愁听猿声不可攀。呼吸青天惟咫尺,凝眸何处是黔山。”他曾觉得自己的病体恐怕不能撑太久了,大约曾上过疏辞官归里:“君恩犹未报,据病转相催。两上陈情表,家园梦里回。”

他的家乡,也只能在梦里回了。“愿输全力对维元”的他,终于力竭,卒于连平。

牟应受的家乡究竟在哪呢?《广东通志》卷四十载:“应受,贵筑人,崇祯八年(1635年),以永安知县调升连平知州,弓田定赋,立兵营,撰州志;勤劳安集,以奠民居,有创造之功,士民尸祝。”在卷十四中,牟应受记载为“牟应绶”。

《贵州通志》卷二十八“安顺府”载:牟应绶,郡人,恩选任连平州守,建禦寇功,卒于任。

这位对连平人有再造之功的贵州安顺人,究竟其家何处?连平人知恩溯源。2021年初,广东省中山市政协原主席、连平人丘树宏委托珠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马融帮忙寻找牟应受的家乡与家世。

经辗转委托、找寻,在安顺地方文史专家陈文杰及多位安顺人士的帮助下,马融终于找到《牟氏家谱》,并从中发现了牟应受的相关信息:

根据西秀区七眼桥镇大齐鹞村鹞子岩组牟市辉先生提供的民国三十年所修“牟氏家谱”,记载“八代祖,考,应绶,诰封文林郎,奉政大夫。署广东连平州知州,加俸一级。洁己、爱民,除草寇杨先,州人立祠奉之,葬牛塘坡。妣,倪氏、韩氏、张氏,韩氏葬东关,张氏葬王中坡,生呈鼎”。“呈鼎”条载:“九代祖,考,呈鼎,庠生,生国宝,住夏官屯。”

马融认为,以鹞子岩牟氏家谱对照已知历史文献,广东连平知州、洁己爱民、除草寇、州人立祠奉之、妻韩氏等重要事实相同,可以肯定,安顺市西秀区牟应绶就是广东连平缅怀追寻,安顺人却知之甚少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安顺先贤牟应受。

《牟氏家谱》中记载,牟应受葬于牛塘坡,牛塘坡位于夏官屯(今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九龙屯村夏官屯组),牟氏族人相传,葬于此地的是牟应受衣冠冢。马融等往现场察看,此处墓地,皆无碑记,无法确定牟应受的墓地确切位置,而广东连平方面在“城北马口头岭”,也没找到牟应受墓的遗迹。

根据历史文献、《牟氏家谱》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牟应受作《清凉洞碑记》之清凉洞位于夏官屯、葬于夏官屯牛塘坡,其子牟呈鼎居夏官屯等史实,马融认为,牟应受是今安顺市西秀区人,在今西秀区七眼桥镇九龙屯村夏官屯组。

那么,是“牟应受”还是“牟应绶”?马融“再查乾隆《贵州通志》有明天启五年进士,贵州右参议陆懋元所撰《牟节妇邵氏传》,称邵氏‘生子四人,长应寿、次应秋、次应眷、次应律’,而‘长子寿仕粤’,可知牟应受又名应寿。……大致可以判断,应受、应绶、应寿当同为牟应受一人,古时常有同音假借的情况,三个名音同字不同,且康熙《广东通志》中,‘应受’‘应绶’都同时出现过”。

牟应受到永安、连平出仕之前,写过一篇《清凉洞碑记》。马融从任可澄主编的《续修安顺府志辑稿》中,发现有牟应受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所作《清凉洞碑记》。清凉洞又名粮仓洞,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夏官屯附近,至今仍存。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河源县最早的工业与工会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