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河源县最早的工业与工会

2025-05-11 11:11:54 来源:河源日报

hyrbs0511001_002_01_s[1].jpg

■刊发在《河源民报》的钟渭卿所创设的钟义发印务局广告。

 hyrbs0511001_002_03_s[1].jpg

■刊发在1948年10月《正义日报》的裕民米机广告。

清末民初,广东及东江流域的工业和手工业在传统与近代化的交织中发展,尤其是广州、汕头等城市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但东江流域如惠州、东莞、河源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河源县各行业虽属落后,但工种却增加了许多,使得县民收入比单纯务农高不少,地方上工人也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工会组织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对维护工人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力量有限,实际效果有限。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为后来的工人运动和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期

工业与手工业落后

广东及东江流域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但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如纺织、陶瓷、竹木器制作、食品加工等。清末时期,这些手工业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庭手工业较为普遍。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推动,广东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广州、汕头等城市开始出现一些工厂,如纺织厂、缫丝厂、机械厂等。相对而言,东江流域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但也开始出现一些小型的工厂,如纺织厂、碾米厂等。

民国时期,河源、龙川等县的实业难称发达。河源县的工业发展不景气,只有少量的手工业,商业也较为萧条。和平县的工商业同样不发达,只有用嫩竹为原料制成的草纸是大宗出口货物。而进口货物以盐、糖、布匹为主,除在本地销售外,还有三分之一被转运至江西赣南各县。紫金县最著名的工业是炼铁铸造铁锅,此外,县城出产的纸伞、皮箱、辣椒酱也闻名遐迩。其他如榨油、制糖、焙茶、编织竹器等,亦足以供邑人之需要。工业基础薄弱,只有一些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个体小手工业和农村小作坊存在,主要有石灰、陶瓷、砖瓦烧制,炮竹、铁木器制造,以及采矿、造纸、榨油、酿酒、竹器编织等行业。其时,连平较有名气的工业产品有:县城出产的炮竹,畅销省内外;上坪东南出产的东庄纸及三洞出产的毛边纸,远销香港;隆街百叟出产的生晒豉油,驰名东江流域和广州一带。

河源县的工业企业资本数普遍较低,规模较小,工业产品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市场影响力薄弱。据1936年9月编制的《河源县工业调查表》,河源县只有两家创设于1920年前后的小工厂,一个为大行工厂,一个是马族自治会工厂。至1940年前后,裕民米机开始创建并营业、扩建。

根据上述调查表及补充情况,河源县这一时期工业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规模小。大行工厂资本为8000元,马族自治会工厂仅1000元,虽裕民米机资本相对较高,达14万元,但与大型工业企业相比,资本投入仍有限。从年产量看,大行工厂火柴盒片年产量1200万盒,看似规模大,实则不然;马族自治会工厂土布年产量1000匹、毛巾600打,裕民米机每日代加工大米6000斤,均表明生产规模有限。二是产品种类单一且多为生活消费品。大行工厂生产火柴盒片,马族自治会工厂生产土布和毛巾,裕民米机主要进行碾米和发电相关业务,这些产品主要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缺乏重工业产品或高端工业制品。三是原料来源有局限性。原料方面,大行工厂原料为松木,马族自治会工厂为洋纱,裕民米机为加工稻谷,原料要么依赖本地(如稻谷),要么依赖外部输入(如洋纱、松木),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可能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四是销售范围较窄。大行工厂销售地点为广州市及四乡,马族自治会工厂仅在本地销售,裕民米机在河源县内代加工和供电,销售范围局限于本地和周边较小区域,市场辐射能力有限。另外,唯一一家拥有动力机器的裕民米机,其使用的动力机器主要是蒸汽机和发电机,反映出当时工业动力技术相对传统,尚未进入更先进的动力时代。

民国时期

运输工人收入较高

民国成立之时,也是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及世界格局大动荡变化的时代。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继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础上深入发展,电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电动机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取代了许多传统的人力、畜力和蒸汽动力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内燃机技术进一步发展,汽车工业蓬勃兴起。化学工业取得重大突破,合成染料、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风气所至,虽然各行业尚属落后,河源县民从事的职业工种也增加了许多,收入也比单纯务农高不少。行业从业人员一多,就成立了相应的工会。至1926年,河源县有木匠泥水工会、车衣工会、理发工会、船排业工会、酒米工会、运输工会等。

从河源县各工会的工资指数来看,在当时社会较为动荡、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地方上工人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从1916年开始,各工会的工资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到1926年,各工会工资指数都有显著提高,工资平均指数也从1915年的100.0增长到215.7,这表明在1916年—1926年这10年间,河源县工人的总体工资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

1916年—1918年,河源县各工会工资指数增长相对较为平缓,如木匠泥水工会、车衣工会等从100增长到120,理发工会、船排业工会等增长幅度也在16—33之间。但从1919年之后,增长幅度逐渐加大,例如理发工会在1919年—1926年期间,工资指数从166.7增长到300,运输工会从250增长到400等,说明后期工资增长速度加快。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物价变动、工人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各工会的工资指数来看,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水平有一定差异。例如运输工会在多数年份的工资指数相对较高,而理发工会在前期相对一些行业略低,但从整体来看,各行业工资指数差距并不是特别悬殊,说明河源县不同行业工人在这一时期的工资处于相近的数量级,没有出现某一行业工资远远高于或低于其他行业的情况。

那么,河源当时哪种职业收入相对最高呢?答案是运输业。

当时正值工业迅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商品流通和运输需求大幅增加。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运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运输工人的需求也随之持续上升。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使运输工会在工资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与其他行业拉开差距。此外,运输工作对技术和劳动强度要求较高,例如涉及长途跋涉、复杂路况及货物装卸等,需要工人具备体力和技能。而一些传统手工业行业,如木匠泥水工会、车衣工会等,虽需要一定技艺,但在劳动强度和技术更新速度上不如运输业,导致工资增长较慢。

以1926年为例,运输工会工资指数为400,而木匠泥水工会为180,车衣工会和船排业工会为160和166.7,理发工会为300,酒米工会为175。运输工会工资指数比木匠泥水工会高出220,比车衣工会和船排业工会高,可以看出运输工会与其他行业在工资水平上的差距在后期逐渐拉大,但与理发工会相比,优势不大。

民国十一年

河源县最早工会九行工会诞生

清末民初,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早期的工会组织多以行业性或地方性的互助会形式存在,主要目的是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1912年后,工会组织逐渐合法化,工人运动开始活跃。但清末民初的工会组织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力量较为薄弱,且受到政府和资本家的压制,实际作用有限。尤其是在东江流域等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会的影响力更小。

河源县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是九行工会,创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农历六月十三,会址位于县城鲁班庙。在其成立前的当年年初,香港爆发海员大罢工,参与人数从数千人扩大到10万人,持续了近2个月。

为支援香港海员大罢工,在廖仲恺等领导人革命精神的熏陶下,钟渭卿积极行动,串联发动城里的木匠、泥水、雕刻、棺材、竹器、钉磨、造船、圆匠等九行工人,为九行工会的成立紧张筹备。民国十一年农历六月十三,即鲁班诞辰纪念日,动员全城工人、学生、城郊农民及各界开明人士,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大会,捐钱捐物支援在港英政府制造的“九龙沙田惨案”中死难的6人和受伤的数百人。当天,河源九行工会宣告成立,钟渭卿当选会长,刘钊、谢蔚臣、马添贵、黄承恩任执行委员。

钟渭卿原是同盟会会员,后投军陈炯明部第六军第四旅,任营长后提升为团长,负责孙中山、廖仲恺的警卫工作。民国十年初,因极力反对陈炯明和杨坤如背叛孙中山先生,而愤然退役,回家后在县城以开设“钟义发”图章雕刻、印务为生。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后成立工人部,廖仲恺为部长。不久,广州工人代表会,于5月1日宣告成立。从此,广东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民国十五年(1926年)5月,总工会河源支会九行工会成立。会址设在城外河堑沥公输庙(即鲁班庙),会员268人。主要负责人有钟渭卿、谢蔚臣等。(《各省县市工会概况》1929年版)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天,河源各地遭遇大饥荒。县城商团陈少卿等人见利忘义,囤积居奇,并将大量粮食转运出境以牟取暴利,引发县民愤慨。在九行工会的领导下,县城工人和小商贩纷纷罢工、罢市,并成立工人自卫队,在东江两岸设卡放哨,没收陈少卿欲出境的粮食,迫使其开仓平价卖粮。

据2000年版《河源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了控制工人运动,建立了榨油业、木器业、车衣业、鞋业、泥水业、砖瓦业、造船业、理发业等8个基层工会。同年冬天,成立了“河源县总工会”,参加工会的会员约有2000人,而这些工会组织的领导权均被官方、资方或工贼所掌握。1949年,河源解放后,这些工会组织便自然解散了。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民国期间河源钨矿开采简史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