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河源钨矿开采简史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世界地球日之际,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开发必须与生态保护并重,技术突破需以可持续为目标。
河源富产钨矿,矿产资源开发较早,较成规模在明朝。
什么是钨
钨,因其熔点高达3422℃、硬度仅次于钻石的特性,被誉为“工业牙齿”。钨矿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现代文明史。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钨逐渐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早期,钨主要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工具和耐高温材料,推动机械制造业的革新。其真正的战略价值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充分显现,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钨因其在军事工业中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钨合金被广泛用于制造穿甲弹弹头,其高密度和硬度可穿透坦克装甲;同时,钨也被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和核反应堆屏蔽材料,直接关联战争装备的性能。
彼时,中国作为全球钨矿的主要供应国(占当时世界产量的60%以上),成为盟军的重要资源后方。根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记录,中国曾通过限制出口、加强资源管理等措施,确保钨矿优先供应盟军,同时避免资源流入轴心国。
百年前河源钨矿的发现
与民国初期的开采
清宣统二年(1910年),永安县(今紫金)凤安镇鸡笼山农民张凤发现当地有钨矿,农民即自行开采。
民国七年(1918年),紫金县宽得都埔尾约辣菜坑发现一“绝大”钨矿,矿区面积共有2111亩余,当年有司绘制矿图,呈省财政厅,恳予开采。很快,南岭的庄田、附城的解湖、黄塘的罗庚局等地的钨矿相继被开采和利用。
至1932年,紫金县钨矿采掘量剧增,凤安鸡笼山、黄塘罗庚局分别有1000人、800多人进山采矿。1938年,钨矿价跌,民工减少,产量骤减。1942年,钨矿无人收购,各矿点封闭停产。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矿山陆续恢复开采,所采钨矿由一些拥有武装的人押运到香港出售。
河源的钨矿分布很广,又因水路通达,运输方便,销量甚广。距离今源城区东面百里之遥的莲花山钨矿及东北边120里外的白云窝、长坑、大坑、船坑、汗坑等岭(在东源曾田等地)富藏钨矿,及与连平贵东等地方,均产钨、锰等矿,积藏丰富,品质纯良。这些矿于1918年被发现,平时由人民自由开采,运售省港图利。民国十七八年间,钨砂价昂,远近乡人互相争采,群集工人有数千之多。1929年,有合成公司向当时政府机构承包了蚊帐顶山上下排圆等岭之矿区进行开采。往年矿价高时,在两处采掘者,不下万人,附近乡村,赖以谋活者颇众,但俱用人工掘取法,获利不多。1931年前后,钨矿被洋商操纵,市价锐跌,挖矿工得不偿失,生活难以维持,河源各处矿场相继停工,即惠阳、紫金等县之矿区,亦多相继停采。
至1932年仍继续私采的,只有曾田一带富优矿苗之大窿口,以及工人约200名,然已足证其蕴藏富优,当为各钨矿之冠。据调查,此矿之优点有四:1.交通便利;2.矿脉富优;3.矿脉生长之形状,能施大工程;4.提选钨砂亦易,故无论由商人或政府发展之,其功效实莫大焉。
曾田采矿设施的设计颇合理,船坑、大坑、汗坑、长坑等处,计有木屋200余间,每间可住工人10名至数十名不等。小贩什货店亦有十余间。每屋之后必有窿口,若不入其屋内,则窿口难以窥见。窿之深度,十尺或数百尺,总之追苗采掘,窿内支柱秩序十分整齐,布置妥当,“比较广东其他各路矿场之采矿工程,实超乎其上”。各木屋门前标有某某公司字样,其组织有合伙或雇工两种制度。各公司专用十四五岁小童,在窿内挑运废石出外。
不久,又有宏达公司想来承包白云窝、大坑、长坑、汗坑等岭之矿区,但当时国民政府考虑到采矿对附近村民用水安全不利,未予批准。
1935年,广东对各县物产调查显示,河源年产钨矿 50余万斤,运输方式为船运。如今源城区档案馆还保存一份关于曾田军钨收运的公函。
此时钨矿的开采规模虽然不大,有司所收税费亦是不少。民国十七八年间此一带矿区,每月平均共产钨砂500担,每年有5000余担。然该矿区所产之钨砂,每担征收自治费1毫、教育费1毫。另有所谓河源县矿业工人以公会名义,每担征收4元。据矿商称,该公会所收之款,为数甚大。因此有人质疑其每年开销数目竟无人过问,且其工人组织亦非完全矿工身份。
钨矿的税捐曾用来筑路,如河源县境内广梅公路,始筑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首先筑成县南面县城至埔前段。民国二十年,再筑县北面县城至柳城路段,接通老隆全线。此路由国民党县政府采取筹资派工等形式修筑,属砂石、泥土路面。
抗战期间钨价的变化
1936年以前,钨砂的输出并无多少限制。1937年,当时的军委会资源委员会设置钨矿管理处,马育航任处长,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统制。马育航派出售马到各重要产区任驻在地收买专员,以公价国币60元收买一担,而当时香港市价在港币120元上下,许多人为追逐更高利润,以秘密的方式私自输出。抗战期间,因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各国极力扩充军备,特别是德国商人和日本商人在香港的大量抢购,市价步步攀升,而广东管理处所规定的公价,只有些许提高,后竟至相差数倍之多,钨矿商人便愈发另寻“出路”。
1938年5月1日,经济部资委会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河源采矿员办事处总务主任榕子奇被免职,由该办事处委任缪辅仁接任该总务主任职兼矿警队长。
动荡的年代,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面临着钨砂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当地治安影响收购工作等问题,因此于当年5月9日在《河源日报》登报,将每日收买商砂公价登报公布,目的在于规范私钨收购市场,激励相关人员积极开展私钨收购工作,稳定钨砂收购秩序,保障钨砂产业的正常运转。该处经调查发现,钨砂的市场价格日益下跌,每吨的价格已降至国币3000元以下。该分处即日起依照之前公布的收购商砂公定价格增减办法,将每日收购商砂的公定价格按天进行公布。
那么其公定价来自哪里?与国际接轨。他们根据路透社消息,钨市行情的涨跌情况会在当天上午十时前公布一次,以此作为当日收购商砂给出价格的参考标准。当天私钨变卖价格同时应参照商砂收购价格来办理。以后各机关缉获私钨并送交该分处,应以送达当日所公布的商砂价格作为计算依据。
该分处采取了一系列较为细致的管理措施,一方面,依据市场行情变化对商砂公定价格进行动态调整,并及时公布;另一方面,明确了私钨变卖价格与商砂价格的关联,即私钨变价参照商砂公价按比例办理,且在缉获私钨的收购计算上也统一以商砂价格标准执行,保证了收购体系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整个工作流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该分处于4月20日致函当时的河源县政府进行沟通协作。
追逐更高利润:民国时钨矿走私严重
二战及抗战爆发后,钨矿开始愈发受到重视。钨可使脆硬之钢变韧,为炼钢之必须品。自抗战以来,国民政府严禁私运钨矿海外出售,因恐资敌用。河源为产钨之地,总有人为获取更多利润铤而走险进行钨矿走私。
1939年5月4日,驻义合圩之自卫团第19大队部,因走运私钨案,被本县政警队于4日夜包围,当场捉获该队小队长潘兴等9人。缴得步枪15杆,驳壳一支,解府纠办。(《河源青年》)
但当时形势纷乱,为逐巨利,钨矿走私之势难遏。1939年,钨矿香港市价每担港币220元至250元,而广东公价仅为国币120元左右。以当时汇率计算,则公价仅为港币35元至40元间,尚不及市价的1/6。
有人估计,1938年至1940年这3年间,由东江私自输出的钨砂数量约在8000吨至15000吨之间。这个数量比当时的总产量还要高,主要通过北江、东江水路运输。当时,东江各县钨矿产量大增,是在走私的刺激下促成的。(1941年《东江钨砂走私问题——钨砂走私史话》)
经营钨矿生意的大多是当地几种最有权势的人结合而成,如有势力的豪绅、有大资本的投机商人,有枪械的军队或土匪等,走私钨砂的私运矿商都有自己的武装队伍。如在紫金,几乎每个矿场部都有自己的武装队伍,钨商彼此之间有自己的地盘,别人不能踏入。大多数矿务公司几乎都是当地土豪和有枪阶级(包括土匪和团队等)的私有物。
抗战胜利之后,各地钨矿继续开采。据1946年10月5日《香港工商日报》报道,资委会特矿广州办事处于1946年9月曾派员调查,认为连平县九连山锯板坑钨矿区,产量丰富,为本省之冠。因此特派职员杨子任、林锦吾前往该处筹备开发,兼收流砂,同时欢迎各地民众前往自由开采。有司托忠信的晋丰商号,指示前往矿场路径,并设法安定矿工生活,供给平价生产工具。据统计,当时的矿工每日可得砂价超数千元。后来勘察表明,这个锯板坑钨矿,为华南地区最大,且富含多种金属矿:矿区矿化面积2.6平方公里,属高、中温热液充填脉状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带为东西向矿带,其次为 北西向矿带和东北向矿带。东西向矿带分布于矿区中段,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90%以上,构成 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矿物有黑钨矿、锡石,其次是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及铁锂云母、缘泥石等。矿石平均含(金属量)钨 0.34%、锡0.13%、锌0.82%、铅0.427%、铜0.28%。截至1974年底,探明工业储量 (金属量):钨22.1万吨,锡8.53万吨,铅锌51.83万吨,铜17.12万吨。
依托江西大吉山,连平“贵东市”兴起
连平贵东的兴起,与江西大吉山分不开。贵东街位于连平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2公里,北接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南下韶关市翁源县,由贵塘、蒲田和大华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不足5000。该街建于民国初期,街区呈长方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30米,四周筑有围墙,设东、西、南3门。街内店铺林立,曾繁华一时。
彼时,江西大吉山钨矿逐年增大开采量。当时没有公路,产品全靠人力挑运,连平的贵东圩便成为钨矿南运的必经之路。那时,广州、南海8大商业公司(即利华、裕中、卫民、英栈、天源、三民、昌华、德隆)都在贵东圩设点收购钨矿,再转手外销。随着业务量的扩大,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贵东圩已初具规模。四周筑起石砌围墙,设东、西、南3门,像一座小城堡。为提高当时各公司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力,便将钨矿的集散地贵东圩改称“贵东市”。至今,贵东圩的西式老西门仍保留着刻有“贵东市”字样的石匾,字迹清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连平至韶关公路开通。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广东利华、昌华等8大矿业公司在贵东收购江西大吉山钨矿,边远偏僻的小山村集市成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大闹市。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地名的一条街,怎么就成了“市”?据《连平县志》载,这是为了收购调拨钨矿和银行开设账户的需要,因此贵东街曾一度改称“贵东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该街部分建筑被日军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镇建设发展较快,先后建有供销社、林业站、信用合作社、邮电所、粮所、卫生院、党政机关办公楼、招待所、学校等建筑。1984年建成了电视差转台。1986年,新建可容纳1000多人的电影院1座,并将主街道铺筑为水泥路面,同时安装了简易自来水设备。至1988年,街区面积0.5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 1.9万平方米。
在河源县,钨矿运输方式基本为船运。但民国时期连平境内各条河流逐渐变浅,货运受到影响,“贵东市”收购和转运江西省大吉山民窿开采的钨矿,大吉山至贵东等地段的钨矿运输全靠肩挑。
新时期钨矿资源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钨矿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管理权限经历了多次调整,反映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资源管理的政策导向和经济需求。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矿产资源暂行条例》,明确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钨矿作为战略资源,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无权开采。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钨矿开采被纳入国家计划,重点发展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钨矿产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推行市场化经济改革,矿产资源管理逐步放开。1986年,《矿产资源法》颁布,确立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允许外资和私营企业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进入21世纪,国家对战略资源的管控力度加大,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强化对钨矿等战略资源的管理。今年初,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钨矿实施出口管制,进一步强化资源战略管控,确保国内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需求。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资源管理的政策导向和经济需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集中管理,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战略管控与绿色发展,钨矿管理始终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紧密相连。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钨矿管理将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