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基业 泽被后世
——连平建州第一人牟应受上
■市区客家文化公园里的牟应受雕像
本报记者 凌丽 摄
清康熙年间,连平州知州佟国瑞曾高度评价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曰:“开州守牟公者,手辟草莱,启宇斯土。乃自永邑调牧新州,如测壤定赋,建学立庙,分田划井,制兵销萌,州之诸大政,一手斡旋;复怀柔远近,充实城池,家效诵,植桃李于官墙,斗大一州,实费辟划之劳。”
牟应受(?—1639年),字子咸,又名元善,贵州安顺府贵筑县人,拔贡出身。明崇祯五年(1632年),他被任命为广东永安县(今紫金县)知县,在任期间因政绩卓著,参与了连平州的土地丈量工作,展现出“精明强干、谨慎周详”的治理能力。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朝廷正式下旨设立连平州,牟应受被任命为首任知州,并于次年四月到任视事。
然而,由于长期劳累,牟应受积劳成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任上去世,葬于连平州城北马口头岭。
1 辞永安 赴连平
在连平州城修建快完成时,也就是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崇祯皇帝颁旨,派永安知县牟应受去连平州做第一任知州。
牟应受是在两年前即崇祯五年(1632年)赴任广东永安县知县的,牟氏任上政绩平平,旧志上所载不多。在永安任职两年间,倒有不少时间花在为连平修城事上。他的上司认为牟应受廉洁奉公,考虑周全,能吃苦耐劳,被派往负责丈量清查贼人侵占的田地。他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清查,重新划分田地,确定赋税制度,招募佃户耕种,同时养活士兵,稳定兵制。
在永安任职时,牟应受因为户部之前所征派的饷银没有交齐,被降了一级官职。从这事来看,一方面是因为精力大半放在了建设新州城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牟应受并不愿太过扰民。因为新州各种问题堆积如山,正需要有经验、能抓住关键事务的人来进行革新治理。而牟应受一直在负责新州事务,已颇能驾轻就熟。所以,有司认为,把他调到连平县做知州,是既周到又稳妥的,对当地的安定和防御都有很大的帮助。
离开永安县之前,牟应受写了一首七律《将赴连平州任留别永人》:“三载岩城两鬓霜,冰心一片对秋乡。锄奸不避朝岚湿,思过惊闻夜漏长。最虑城狐时窃发,甚如海浪日飘扬。吾民记取叮咛语,息讼平情慎莫忘。”全诗虽然只有短短56个字,却蕴含着崇祯时期两县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永安任职,前后算来近三年,牟应受虽不知其生年,彼时应已是中年将老之身。首句写了三年地方官生涯的辛劳与时间流逝的沧桑感。“冰心一片对秋乡”指自己的清廉,无愧于永安人民;而“秋乡”指秋乡江,代指永安,又象征离别,暗含萧瑟之感。
在永安任上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呢?永安的志书上对此记载不详,从这诗来看,是“锄奸不避朝岚湿,思过惊闻夜漏长。”彼时永安虽建县已有一个甲子,城中尚有不少奸民,他平日铲除奸恶不避辛劳,颇见果敢,然而仍“最虑城狐时窃发,甚如海浪日飘扬”,担心那些奸猾之徒随时作乱,扰乱地方安宁。末句“吾民记取叮咛语,息讼平情慎莫忘”,希望永安人民要和平相处,不要动不动就相互诉讼——其实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因各种原因,百姓多喜诉讼。
牟应受将要赴任的地方,是为求稳定而新建起来的新州。那时他并不知道,崇祯时期已是明朝末年,但社会动荡,农民起义及外患此起彼伏,他深感不安。作为地方官,他面临维护治安、治理腐败等问题,作为新建连平州的首任知州,他责任重大,需要稳定局面。
2 开疆土 促经济
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牟应受正式上任连平知州。据《连平州志》记载,当时总人口仅3030人,其中忠信图771人,东桃、银梅、贵塘三铺937人,长吉图838人,惠化图484人。成丁人口(满十六岁以上男子)更加稀少,仅999人,社会生产力低下,仍处原始生产状态。连平建州前,州境内“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十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割,耕犁……一岁计三收”,“无剩土,峻岭高坡亦锄断,片若鱼鳞,然而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畲种蓝,伐木种香蕈”,人民生活困窘至极,“内外数十茅舍,求一牲畜祀地祗不可得”,全然一派“洪荒昧色”之地。
牟应受深知他是来开疆拓土的,有诗言志云:“始信开疆原不偶,愿输全力对维元。”前一句认为开疆拓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他作为地方官员的历史责任感,后一句则体现了牟应受的儒者情怀,他竭尽全力表达对地方治理的投入,展现儒家“修齐治平”的济世精神。这种精神在晚明乱世中尤为可贵,体现了他对民生与社稷的深切关怀。
诚如其言,牟应受采取“正已率物、轻赋省刑、兴礼乐、和人民、恤士卒”的施政方针,从经济、民生、文化、政治等层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庶几安一隅以靖四方,善始善终,永纾圣明南顾之忧矣”。
清康熙年间连平州知州佟国瑞所作《牟公祠堂记》对牟应受有个精准评价,曰:“开州守牟公者,手辟草莱,启宇斯土。乃自永邑调牧新州,如测壤定赋,建学立庙,分田划井,制兵销萌,州之诸大政,一手斡旋;复怀柔远近,充实城池,家效诵,植桃李于官墙,斗大一州,实费辟划之劳。”后人认为,牟应受是连平开山第一人。
3 兴水利 惠民生
连平建州之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牟应受首先将荒地划归屯田,逐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他“躬亲阡陌,跋涉溪涧,划井分里,测壤定赋,清隐占,定户籍,设屯田,守要害”,主持土地丈量,清理隐占土地,制定赋税标准,确保税负公平。通过“测壤定赋”,重新划分田界,确定土地归属,让百姓按照规定获得住宅用地。同时“怀柔远近,充实城池”,招徕流民前来开垦,使这些迁徙而来的百姓如同回到故乡一样安心,从而让本地居民与外来迁入者能够和谐相处。
牟应受找来几位年高且有一定威望的老人给予慰问和犒劳,以示对民众的抚慰。对一些之前犯过事或做过盗匪自新的百姓,他表示不再追究,使他们能够安心生活;对那些仍为非作歹的,则将其势力铲除,消除他们的窥探和图谋不轨之心,做到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因此,牟应受在诗中写到“锄奸不避朝岚湿”,可见当时安定人心工作之艰辛。
他兴修水利,在各地陆续兴建山塘水陂,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于是,田野“禾利并兴”,深谷“桑麻繁殖”,粮食喜获丰收,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通过土地改革与农业开发,连平从“烟火断连”实现了粮食自给。
在城里,牟应受组织人力开凿水井,改善居民饮水卫生。如元善镇的老井头井至今仍保存完好,尚能供附近居民日常取水。此井圆形,井外围铺有三圈层叠的青麻石护圈。清雍正八年编《连平州志》记载为连平城内最早之古井,故名“老井头”,其所在街道亦称为老井头街。人们多认为,这是牟应受当年留下来的,此外还有忠义井、分司街井、井头直街井等,应亦是初建州城时留下的古井。
牟应受推行“劝耕兴农”政策,同时也发展茶叶、香菇等土特产贸易,东昌圩(后迁入州城)成为早期商贸集散地,交易柴米油盐等日用品,因在东门外,人们又称之为“东街”,得城东河水运之方便,是城中热闹的商埠。
4 驱虎豹 立城郭
建州之前,这一方百姓居住条件很差,“城郭未立也,田畴未制也,朴陋未化也。深林密箐,重险幽阻,虎豹争而麋鹿聚,蛮烟瘴雾,朝霏夕结,乌睹所谓嬉游化日者哉。”丛林深密,猛兽同行,犹似化外之地。
牟应受“观其阴阳向背之势,相其水泉滋息之宜”。选好城建地址,与长宁县令陈国正合作,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历时两年完成州城建设,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等,州城雏形已现,居民住进了较往日蓬檐茅舍舒适、安全得多的砖瓦面房屋。
连平州城建于山中,他们修筑防御工事,建造营垒,形成“百雉方新”的防御体系。连平州城有280个兵士守内城,内莞、獐坑等地也有守卫、御所。牟应受招募佃农开垦荒地,把收获后剩余的粮食用来供给将士,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同食“凉薄菜羹”。在他的办公场所周遭,不时有野生动物出没:“披荆鹿豕群为侣,挥剑豺狼胆亦寒。”此前,他在清丈陇亩时,亦是与部下“夜眠竹簟供屏帐,露处粝羮当几筵”“深山月更朗,野菽味偏奇”,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连平州城池缔造之初,“规划井然”,“昔为蛇豕窜伏之窟,启辟后,屹然一巍镇矣。”(《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七卷》)
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州城建设时,崇祯九年(1636年),连平饥荒严重。当时,连平“州制甫设”,粮仓未备,民不聊生,几乎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牟应受“痛若切体,捐赀赈恤”,除了自己捐钱以抚民众,同时火速将灾情上报两广总督熊文灿、赣南军门潘曾絯,两处各有捐金籴谷。一俟救灾款至,牟应受雀跃欢喜,马上就“冒暑冲岚,虽荒陬穷谷,裹粮而入,马足遍焉”,组织人员籴谷赈济灾民。他还在城西两里处兴建了养济院,收容鳏寡孤独、流民乞丐,给走投无路的贫民一定的社会保障。
在赈灾途中,牟应受到了粗石坑一带峻岭中,并无山路可走,有时还得跟猿猴那样攀援而过。即便是在这种艰苦行进中,牟应受依旧有一股浩然之气。在岩坡嘴一带小憩时,他游目四顾连平山水形胜,只觉“仰扪霄汉,俯眺星辰,千峰万壑奔走而环拱于州,依依朝宗焉”。他感慨道:“伟哉山河之雄壮,信天造非人力也!”
虽然风景很好,但山道难行,其险阻艰难。牟应受又将他微薄的俸金捐了出来,首倡捐款修路。当地谢氏亦急公好义,争先捐资。于是以读书人谢明时来牵头督办修路之事,不久道路建成,路有几千丈,极大方便了民众出行。乡民很是感激,州中士夫、耆老倩人为作颂诗云:
“天作高山,我公荒之。险道云连,我公康之。薪槱棫朴,公誉髦之。周道如砥,我民便之。高山景行,共率由之。我公之德,百世以之”。
只是不久后的顺治年间,有土匪也沿着此路横行劫掠,密溪人无奈毁路,后陆续重修。
在牟应受的组织下,连平州兴修了好几条路,从密溪至烂泥格,从粗石坑至杨梅坪、营子、陂头,从粗石坑至水洋洞、增河坝之道路相继开通。
崇祯八年,在城东镇连门外,牟应受还捐俸建起了关王庙,不久遭火焚。
5 兴礼乐 启文明
牟应受另一项重要施政方针是“兴礼乐”。他“拊循休养,土著新附于众,一视如子,劳来不倦,公余,进子弟之彦者于庭,相与敦诗说礼,日渐月摩,弦诵盈耳,父子祖孙,沐浴膏雨”。他亲自授课,召集一些聪颖好学的子弟,讲授《诗》《礼》,邀请督学魏仲雪等人讲学,“薪槱棫朴,拔茅连茹”,于是“四方文学之士,负笈踵至”。牟应受在永安时的部分僚属如连平颜氏开基祖颜振耀、连平何氏开基祖何春魁,亦随牟爷落基连平。
连平建州第二年即设立了学宫,元善镇读书之风自此益浓。此后,许多好学重教之大户人家在元善镇设立书院、义学和私塾,供自家子弟读书。其中,位于元善镇前进五街的文节书院,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牟应受奠定了连平“家弦户诵、襟诗带礼”之基,使此后的连平“衣冠之儒辈出,甲乙之科继起,易朴陋而文明,骎骎乎趋于邹鲁”。在清代,连平涌现出颜氏家族“一门三代四督抚”的科举盛况,成为清代全国“二十八世家”之一;何氏家族亦是广东望族之一。他推动的崇文政策,使连平在清代科举中诞生翰林5人、进士12人、举人53人、副榜6人、拔贡23人。清康熙、雍正时期,仅何姓一门三代就考取了四举人、两进士,人赞之为“兄弟举人,父子进士,叔侄同科”。连平成为岭南不可小觑的文化重镇。
崇祯十一年(1638年),牟应受主持编纂了首部《连平州志》,历时八个月完成,成为研究明代粤北社会的重要文献。为了编纂《连平州志》,牟应受“经管区画,纂详纂慎”“乃置稿本,逢人必问,有得必书”(《连平州志·旧志序》),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着手编写成了第一部州志,俗称“牟志”,是研究连平建州历史的宝贵资料(后失传)。
据《连平州志》记载,牟应受在连平任职期间还著述了《治安集》《披荆约略》等六本书(已佚)。现存《连平州志》录有牟应受《旧志叙》及诗作16首。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