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心学宗师与金龙霸王的较量

——和平至今流传着王阳明与池仲容的传说

2024-06-30 09:05:00 来源:河源日报

e935647db6a729d9c3695b0aff16943a_hyrbs0630001_002_01_s.jpg

■千担坝遗址 图片翻拍自《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 和平县卷》

获得安定的和平人,非常怀念王阳明。嘉靖五年(1526年),和平首任知县刘琰申请立祠塑像获准,阳明王公祠建在和平县城的县署后堂,邑人在春秋仲月各具牲醴以祭。

和平建城后,在羊子埔北面的徐家祠旁,设立了阳明书院。为纪念王守仁的功绩,民国年间,和平县将羊子埔改名为阳明镇。数百年过去,王阳明的大名非但未随时间泯灭,反而愈加清晰起来,以“阳明”命名的物产、学校、建筑甚多,如阳明纸、阳明伞、阳明中学、阳明一小、阳明二小、阳明三小、阳明大桥等等,还有与王阳明的传说有关的蜡烛草。2014年5月29日,和平县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王阳明的大名,在和平民众心中,永不忘却。位于和平县浰源镇曲潭村的池仲容大本营遗址仍在,但只剩残垣断壁。

和平县治改名阳明镇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号阳明。在弘治年间,王阳明累官至学士、少詹事。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创始人。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王阳明接受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及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贼盗,即设法剿捕。

和平是四省交界之处,山多,山大王也多。浰头(今属和平县)的“积年老贼”、自号金龙霸王的池大鬓(原名池仲容),就是其中一个厉害的主儿。但不巧的是他遇到的是哲学家兼军事天才王阳明。王阳明认为池仲容贪婪残暴终不可化,几十年的寇患使周围民不聊生,便痛下决心将他们剿灭。(详情见此前几期)

为防止寇患死灰复燃,王阳明在赣南一带实地勘察,听取地方官员的意见。他认为这里是四县交界之隙、“三省闰余之地”,政教不及,因而多有贼巢。他上书朝廷,请求“乘此机会,复建县治以扼其害”“移司设县,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以为得宜”。

不到四个月,朝廷批复,割龙川县和平都、仁义都并广三里、河源县惠化郡,在原广东龙川县和平羊子埔增设和平县治,将和平巡检司迁至浰头以据险要,“百姓永享太平之乐”。

建城之后,又于嘉靖三十七年拓建县城,称城厢镇。1941年9月重修,为纪念王阳明为和平百姓作出的贡献,改名阳明镇。1968年该镇曾改名为东风镇,1980年复名为阳明镇。

邑人为王阳明立公祠

王守仁平乱之后,人们生活渐趋安定,因而深得人民拥戴,多地为他修建生祠,或死后各地建书院或祠堂以志纪念。嘉靖五年(1526年),此时王阳明尚且在世,首任和平知县刘琰申请立祠塑像获准。阳明王公祠建在和平县城的县署后堂,有三间,东西耳房各四间,邑人在春秋仲月各具牲醴以祭。该公祠在康熙前期时已倒塌。康熙三十五年,知县邵大成重修,每年春秋的第二个月上戊日,奉支均平银五两致祭。另士民收祭田租,则择吉拜祀。颇有宦绩的知县尹惟日等从祀,惠州知府甘亮、尹秉绶也曾从祀。

像和平县这样为王阳明立祠的,还有其他被平定的粤赣多县,“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岁时尸祝。”(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李田仙岩蜡烛草的传说

除了官方的纪念,和平县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与王阳明有关的传说,其中有蜡烛草、阳明伞、阳明纸等。

和平蜡烛草只在浰源有,浰源又只有李田仙岩有。李田仙岩是一座天然石灰溶洞群,延绵几公里,洞景复杂多变且险峻,截至目前,还没有人能探察到它的全貌。

在李田仙岩洞口,生长着一种非常奇特的草,长长的叶子犹如禾苗,那花毛茸茸的,像一支灰色的蜡烛,长约10厘米,比拇指稍大,这就是蜡烛草。相传,蜡烛草是王阳明种植的。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将自号“金龙霸王”的池仲容等一伙为祸和平数十年的贼寇剿灭后,曾带着人马到李田仙岩探险。

李田仙岩幽深奇特,王阳明一行越往里走,就越觉得神秘。在一处约50平方米的开阔台地上,设有天然石桌石凳,疲惫的王阳明在此歇息。睡梦中,一位白发老者对他说:“赶快出去吧,不然蜡烛灭了你们就出不去了。”王阳明惊醒后,急忙带着众人往回走。当他们走出洞口时,太阳已经下山,牛油蜡烛只剩下一支了。王阳明后怕之余,认为自己是梦见了神仙。于是,他将最后这支蜡烛点燃,持在胸前朝洞口跪拜感谢。拜罢,他将蜡烛插在岩洞门前。

次年,人们惊奇地发现,李田仙岩洞口长出几根造型奇特的草,像王阳明当年插下的蜡烛。自此,人们都称这种草为蜡烛草。据说,蜡烛草的花是治疗跌打刀伤、止血拔毒生肌的良药,每当村民不小心弄伤了手脚,抽出蜡烛草芯中的白絮敷在伤口,可收到立即止血的神奇功效。

阳明纸与阳明伞的传承

据《和平县志》记载,该县土纸生产始于宋、元时期。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和平县《杨氏宗谱》记载:杨氏82世德瑾(宋代中期)从程乡兴宁徐田迁至和平彭寨落居,后从彭寨杨木坑迁往纸背坑定居(今优胜镇秀溪村,半个村为杨姓),85世法能精造纸术(据说曾在福建广德杨滩造过纸)。由此看来,和平造纸业最迟应在宋代中期已传入,因颇负盛名,该地又名“纸背坑”。

明中后期,王守仁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奏请建县,推崇阳明文化,兴教办学,发展手工业,和平县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平稳发展轨道。浰源、大坝及龙川县的小参、贝岭等地村民,纷纷重新操起了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在山里建起大小不一的造纸坊,生产各种土纸。和平县令帮助山民引进外地先进的造纸技术,生产出一种比原来土纸更薄、更细、韧性更好的纸。为纪念王阳明,该县将造出的草纸称为“阳明纸”。(杨廷强《和平阳明纸的由来及兴衰》)但到民国时期,阳明纸被写作“洋明纸”,其质幼滑,比东庄纸更薄更白,专供写字及薄料之用。

和平纸伞手艺约于清末民初传入,就其产品数量、质量及销售范围等而言,在当时多种手工业中首屈一指。和平人还将这种纸作为制伞原料之一,制造出纸伞,名曰“阳明伞”。经过多次改良,民国前后,阳明纸畅销东江两岸、香港、广州、南洋等地,山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和平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着力发展各种手工业生产,纸伞业便是其中重要一项。

至清代、民国时期,和平造纸业更加盛行,是山地村民传统工业主要作坊,是村民的第二产业,其系列产品——松香纸、东庄纸、玉扣纸、吊篙纸、油纸以及油纸制品阳明纸伞、阳明纸扇等,都曾销往省内大部分地区并出口东南亚各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机器造纸污染环境,国企九连纸厂、林寨纸厂关闭,全县大部分传统纸作坊也因市场需求而衰微萧条。(杨廷强《和平阳明纸的由来及兴衰》)

在和平县,随处可以看到人们为纪念王阳明而以“阳明”命名的学校、建筑,如阳明中学,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大桥等等。

池仲容的猎户身世

据《和平县志》(1999年)、《和平文史》(第十六辑)以及上世纪70年代的相关文章等记载,池仲容是和平县浰源镇人,父亲池文龙,母亲洪氏,大弟池仲安,小弟池仲宁。池仲容少时经常随父入山猎射,练就一身本领,力缚猛虎,捷如猿猴。但家无寸土,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全家起早摸黑,还要挨饥受冻。

池仲容走上“起义”之路,是因被逼无奈。明弘治年间,浰源一带连年灾荒,地主富豪催租逼债,天灾人祸,逼得农民走投无路。池父因欠租欠债被地主强行抓走,不久县衙门派两名官吏,带领一帮差役,又往浰头征粮征税,破门入户,横征暴敛,并将暴力夺取的粮物,强迫一批农民运送。池仲容挺身而出,带领数十民众,半路截击,杀死两名官吏,夺回粮物分给穷苦农民。

事后,池仲容深知官府不甘罢休,便趁此时机,倡导起事,获得热烈响应。于是他提出“劫富济贫”口号,以红色蜈蚣为旗帜,绒布扎头为标志,高举义旗,各地农民纷纷投奔,很快就组织起一支千人的队伍。后来,队伍便扩增至万人。该军以浰头为大本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池仲容自称“金龙霸王”,并封池仲安、池仲宁、李鉴、高允贤、高飞甲、黄尚琦为元帅,下设40个都督、总兵各带数百精兵,据守浰头38寨。

传说在广泛发动群众的过程中,池仲容起义军还到处大反神权,捣毁神庙、神像。在池军影响下,不少穷苦农民冲破“天命”“鬼神”的束缚,纷纷参加起事队伍,用战斗来寻求出路。

池仲容留下来的“千担坝”与“玉米窝”

池氏建立政权后,在其控制区里,没收豪富财产,破仓分粮,分田分地。池仲容起义军有严密的军事组织,又与赣南、左溪、横岗三大寨,以及漳州大帽山起事组织结成联盟,并和乐昌军遥相呼应。他们经常互相配合攻打邻近诸县,活跃在粤、闽、赣地区,成为三省交界一支强大的军队。明正德年间,池仲容部先后攻打过龙川、翁源、始兴、会昌等县城,曾活捉河源主簿、龙南县官,掳南安府经历,戮信丰所千户,围攻信丰城。明王朝曾两次调动二三万官兵“围剿”池仲容。

浰头军队则利用崇岭峭壁,凭据险要地势与官兵搏斗,并“屯兵耕活”,养精蓄锐。在山寨周围开荒种地、炼铁铸器,保证给养。据称,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年池部据守过的山寨,年代久远的梯田遗址仍清晰可见。那时和平县还广泛流传着的“玉米窝”和“千担坝”的传说,正是当时景况的生动反映。“玉米窝”是浰源公社山下大队的一个大山窝。相传当年分得土地的农民在这里种玉米,长得很好,一苞玉米就足够一个人吃饱一顿。“玉米窝”就是这样得名的。“千担坝”在现在浰源公社的曲潭村附近,处于连接粤赣边境南岭余脉的九连山腹地的大望嶂(海拔1221米)。是一个四十多华里的袋形峡谷,现在残存着当年开荒种地的梯田遗址。相传当年池部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荒种地,炼铁铸锅,经常都有成千担的产品从这里挑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把这个地方称为“千担坝”,现在该处只剩残垣断壁。大望嶂山下有一栋二进五间,占地2000平方米的池屋陇,相传即池仲容军大本营。附近有一块大石,上面有刻字“池仲容旧居及大本营遗址”。

对池仲容军事组织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应的史观也有所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中共和平县委、和平县浰源公社党委等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组“先后在和平县的浰源公社、上陵公社、热水公社和连平县的九连公社以及江西省的定南、龙南两县的有关公社进行调查,共召开了128次座谈会和调查会,走访了916人次,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并把这些调查材料和有关的文字材料互相印证”,最后得出结论为“池仲容是农民革命的英雄,他领导农民造地主阶级的反”。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校地联姻 “竹”梦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