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古竹秀埔河畔的抗日烽火

战斗一天两夜,重挫南进日军

2024-01-28 09:00:00 来源:河源日报

c79bd9fa70fce3d09fdecb124e7bd810_hyrbs0128001_002_01_s.jpg

■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五位主要领导人。组织部部长:钟俊贤(左上);青年部部长卓扬(中);宣传部部长黄中强(右上);特委书记梁威林(左前);武装部部长郑群(右前)。(1946年5月摄于香港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今江东新区古竹镇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其中,在后东特委、东江纵队领导下,1945年6月12日,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全队、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一部分以及国民党河源守备大队的数路武装队伍,在古竹东江河秀埔一带激烈战斗了一天两夜,给日军以重挫。

东纵战略布局与后东抗战力量汇聚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在惠阳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12月下旬,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员会及宝安、增城党组织领导的东莞模范壮丁队等几支武装队伍在东莞苦草洞进行整编,成立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两支武装共200余人。

1939年9月,日军再次在大亚湾登陆。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共发展到700余人。1940年3月,两支游击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剩100余人。1941年底,日军进攻香港九龙地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出武工队挺进港九敌后开展游击战。1942年2月,港九武工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独立大队。为适应斗争需要,1943年,中共中央指示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2月2日,东江纵队在惠阳坪山正式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林平(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

1944年下半年,广东临委认为日军会再占惠州,进攻东江上游,省临委书记尹林平指示后东特委逐步恢复组织活动,组织武工队开展抗日宣传和武装斗争。

1945年,东江纵队为了加强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的力量,第五支队奉命派出1支小部队深入到博罗、河源发动群众,开辟新区,建立了古岭大队,并从第五支队和独立第二大队各抽调1个中队,组成独立第一大队,加强古岭地区的斗争。

为了帮助后东地区建立武装,前东特委从东江特委抽调军事人员前往协助工作。1941年就已被调到粤北省委统战部工作的黎孟持,受梁威林之命,协助后东特委调查古竹地区的党员有多少枪支弹药,然后动员他们把枪支弹药借出来,迅速建立抗日武工队。

1945年春,党组织恢复活动后,根据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纵队的指示,开辟东江上游抗日游击基地。1945年春夏之间后东特委组建了4支抗日武装。“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紫金县的古竹、义容、黄塘、白溪等地和河源县的康禾、黄村等地及惠东县的岗派等地活动。据黎孟持回忆,在古竹成立的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由陈果任大队长,队员由原来的10多人发展到70多人,在古竹、义容、青溪、乌禽嶂,以及紫河边、紫惠边、紫五边、紫博边一带活动;“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紫金县的中坝、敬梓等地和五华县的长布、华阳、塘湖等地活动;“新丰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新丰北部山区活动;“热水乡抗日自卫大队”在和平县西部山区活动。为统一指挥这4个大队的行动,成立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下称“东总”)。

1945年5月,日军向东江上游各县推进,17日占领河源城,并打通了从河源经灯塔、忠信、和平至江西省赣州的通道。“东总”成立后,于6月12日,在紫金县古竹对岸的秀埔伏击沿东江河西岸向南开进的日军。

古竹的红色根基与民众抗日自卫队的壮大

古竹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武装基础。

早在1938年夏,古竹就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当时他们就与黎慕堂、黎伯友、黎雨楼、赖文等人召开乡绅会议,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组建了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黎伯枢担任大队长,许梅阶为副大队长,黎慕堂为秘书,黎明为副官。大队以下按自然村根据武装人数多少,分为4个中队、1个独立小队。水东、楼岭中队由陈果任中队长、叶汉民为副中队长,湖沙中队由许绍增任中队长,榴洞孔布中队由赖德彰任中队长。新围中队由黎春浓任中队长,蓼坑设小队由黎士奇任小队长,全大队共400多人。后来由邓耐香负责发展毗邻的博罗蓝田、河源秀埔,通过致公党员叶少梅,取得国民党河源县县长马克珊的同意,组建了抗日第三常备大队,叶少梅任大队长、叶丙南任副大队长,在秀埔为常备中队,叶浓青任中队长;蓝田组建了以朱必达为中队长的常备中队。共有480多人,并通过抗敌后援会,取得国民党政府承认,使各地自卫队成为“合法化”的抗日武装。

惠州沦陷后,国民党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司令骆凤翔撤到古竹,为扩充实力,表示团结抗日,制定了《乡村民众抗敌自卫协会组织大纲》和《乡村镇民众抗敌自卫协会工作实施要领》,将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编为该纵队第六大队,黎伯枢任警备区主任。为了提高自卫大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征得骆凤翔的同意,举办军事集训班,学政治、学军事,提高战斗力。在紫博边、紫河边、紫惠边侦缉汉奸、追捕土匪、监视有关对象、防敌空袭、维持治安,保护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机关的安全。

抗日战争时期,古竹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很早就在古竹建立了领导机关。1939年1月,中共紫金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古竹成立,为加强党对东江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决定成立东江特委。同年2月,中国共产党东江流域党员代表大会在古竹镇召开,东江沿岸各县领导都参加了会议。

1945年2月,后东特委黄村会议后,梁威林、郑群在古竹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队伍,黎孟持、陈果等人筹集了驳壳枪2支、步枪10多支,又组建了武工队,发展到70多人。后来扩编为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陈果任大队长,负责防奸防敌和保卫后东特委、中共紫金县委的安全。6月,后东特委又在古竹蓼坑成立东江抗日自卫总队,梁威林任总队队长兼政委、郑群兼副总队长,黄中强抓政治工作,在古竹、义容、青溪、白溪、乌禽嶂和惠紫边、紫博边打开了抗日锄奸的新局面。

据张杰的《抗日的坚强堡垒 支前的可靠后方——浅谈紫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载《紫金文史》第10辑)一文中介绍,河源泥金乡黄行可是国民党惠淡指挥部指挥官宋士台的秘书,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破坏抗日,紫河大队趁其回家之机,化装进村,将他除掉。

国民党梁桂平司令部和惠州银行沦陷后,也迁到了古竹。为控制古竹地区,派遣特务到各村搜集共产党的情报,实行“白色恐怖”。于是武装队伍则晚上出击,实行各种奇袭,时而刺杀其哨兵,时而袭击其薄弱环节,声东击西,攻打惠州银行,奇袭盐警队,智打保卫团,搞得梁部坐卧不安,梁桂平无可奈何,只好将司令部转移。

秀埔河边的激战与日军的挫败

梁桂平司令部撤走后不久,1945年5月,侵占惠州的日军,时不时由东江溯江而上,进犯博罗、河源。

1945年6月,梁威林、郑群接到密报,日军船队将运送军用物资从河源开往惠州,便商定在东江河古竹至秀埔一带伏击日军船队。以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全队为主,抽调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的一部分,组成300多人的主力部队,开赴古竹待命。

当时在秀埔驻有国民党河源守备大队200多人,大队长为叶少梅。叶少梅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华南党支部秘书长。1902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畲江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接受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郑天保(郑晋)的邀请,前往惠阳坪山参加抗日游击工作,后因该队改编在东江古竹、观音阁等地从事匪情调查。在驻古竹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分团长黎孟持的帮助下,侦悉桂山土匪的情况,上报后肃清了桂山匪患。随后被委任为河(源)、博(罗)、紫(金)三县联防主任,维持社会治安和水陆交通安全,后又应邀到香港筹办运输行任经理,抢运汽油、棉纱、布匹等物资支援抗日后方。香港沦陷后,于1942年春携眷返回河源秀埔,边经营生意,边宣传民主抗日。1944年在河源警备区大队第三大队任队长,利用这一合法地位掩护抗日民主活动,与东纵在古竹活动的联络员联系,互通情报。

为确保伏击的胜利,梁威林让早就与叶少梅有联系往来的黎孟持及叶汉生2人前往与之谈判。

经过谈判,叶少梅完全支持联合作战的主张,要求派1个中队进驻秀埔,以增加守备大队的力量,并且同意这次联合作战由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委梁威林指挥。

6月12日,抗日总队100多人在郑群和梁威林的指挥下,与叶少梅带领的100人队伍一起,在蓝田河口设伏。此外,还有毗邻秀埔的古竹潮沙村的50多名群众武装,在该村党支部书记的率领下,带着土枪土炮从侧面配合作战。当日军进入伏击地点秀埔老鼠石时,各路人马同时发起猛攻,日军遭到埋伏,一时措手不及。日军军械精良,虽人数处于劣势,仍负隅顽抗。鏖战到白热化时,郑群、梁威林便握着驳壳枪冲锋在前,指挥部队向日军射击。由于是第一次带兵打仗,郑群在战前有一点紧张,但待战斗打响后,反而愈战愈勇,对擦脸而过的子弹毫不在意,只知紧握驳壳枪在队伍最前面猛冲猛打。叶少梅在战斗中亦身先士卒,并光荣负伤,后受到表彰。

整个战斗过程异常艰苦,持续了一天两夜,打得日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是日军进攻东江上游以来从未遭到的重挫。这一战,击毁日军全部船队,毙敌6人,缴获机枪、冲锋枪、步枪、手榴弹及被服等一批和橡皮艇1艘。

古竹东纵革命遗址群的规划与保护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古竹留下了一片革命遗址群。据2019年6月17日河源市人民政府在回复《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4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中介绍,江东新区古竹镇抗日战争时期遗址遗迹资源丰富,有榕丰村农会旧址、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旧址、榕丰革命子弟学校旧址、榕丰兵工厂旧址、中共东江特委指挥所旧址、冬坑兵工厂旧址、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培训学校旧址、水东抗日战场遗址、湖洋窝抗日战地医院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紫金支队队部旧址(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紫金分团团部旧址)、中共东江特委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中共东江特委旧址、中共东江后方特委旧址、水东抗日井、王全福烈士故居、王超沾烈士故居共17处。

据悉,江东新区已制定了革命红色遗址保护利用规划,计划建设完善江东新区古竹镇革命旧遗址群,做好旧遗址群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如期完成、发挥效益。

■本报记者 凌丽

本文主要依据资料:《紫金文史》第10辑、《郑群戎马岁月忆述集》《黎孟持》等

    上一篇:河源晒雪 不逊尔滨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