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吹响“百会万企行动”号角
百会万企助力百千万工程
■大湾区企业代表扫码了解河源投资环境
■“百会助百县 万企兴万村”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动员会结对帮扶现场。
“从目前情况看,筹划组织还要更加系统,发动力度还要继续加大,企业参与程度还要不断深入,非常有必要依托全省3000多家商会组织,带领全省47万家会员企业深入县镇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帮扶共建。”昨日举办的“百会助百县 万企兴万村”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下称“百会万企行动”)动员会暨助力河源产业有序转移活动吹响了我省“百会万企行动”的最强号角。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承担着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商协会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任务。至今,我省已有6204家民营企业参与“百会万企行动”,结对帮扶4957个村,实施帮扶项目6670个,捐赠27.28亿元。
活动现场,省工商联发布了“百会万企行动”相关内容,相关市县、商协会和企业代表介绍经验,19家省级商会与县(市、区)工商联代表现场签订了“百会万企行动”结对共建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根据结对共建工作安排,省工商联将按照“县域所需、商会所能”原则,统筹考虑地方发展需要和商会组织资源优势,引导全省商会组织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与109个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加快构建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格局,提升商会的政治引领、协同治理、平台拓展、服务会员等能力,推动结对双方在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生态共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进一步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
时值全国工商联、省工商联成立70周年之际,省工商联还在我市召开省级异地商会联席会议,近百名省级、河源异地商会相关负责人和企业家齐聚一堂,深化联系交流,加强全省各异地商会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升企业家对商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解读
“1374”助推百县
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
启动实施“百会万企行动”,旨在通过发挥商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助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向深入,为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作出积极贡献。具体抓手、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主题、三个阶段目标、七项重点任务及四项保障措施。
一个主题,即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动员引导全省各级商会组织扛起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情系“民治关切”,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尽商会组织帮扶所能,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主题。
根据安排,“百会万企行动”将在三个阶段分别实现相应目标:2023年,组织122家省级商会组织与109个涉农县(市、区)建立结对关系;2024年,由各地工商联立足本地实际和对口帮扶关系,组织本级商会、发动在外省的广东各级商会,与本地或对口帮扶地区的镇(村)结对共建;2027年,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商会的政治引领、协同治理、平台拓展、服务会员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结对的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生态共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针对主题及阶段目标,“百会万企行动”设置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聚焦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转移一批产业项目;二是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助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三是促进就业创业,助力培养一批农村高素质人才;四是强化消费帮扶,助力建立一批农产品销售渠道;五是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助力完善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六是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造一批民企主题林;七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一批商会党组织和结对共建地区党支部联建共建。
此外,“百会万企行动”还从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宣传引导、考核评定等方面制定了四项保障措施,助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向深入。
经验介绍
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以“头号工程”力度和势头推进落实
“东源县坚持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县之力、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势头推进落实,成功入选了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动员会上,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与嘉宾们分享了该县实施“百千万工程”经验。
秦卫民表示,东源县坚持搭框架与建机制并重,搭建“1+1+12”指挥架构,梳理出“重大突破性抓手”等3张清单26项重点任务,挂镇县领导、5个督查小组常态化深入一线,督导重点任务推进,着力构建高效工作体系。为全力激活县域发展动能,东源县大力发展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持续抓好园区扩园、“商改工”等拓平台工作,坚持补齐短板,启动“交通大会战”,从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全面发力,让更多民生福祉惠及群众。为强力促进乡镇提质提能,东源县将21个乡镇精准画像,划分为1个城区镇、3个中心镇、3个专业镇、6个特色镇、8个普通镇,推动乡镇全面动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东源县发挥工商联力量,创新开展“十企帮十镇”行动,实施帮扶项目31个、总投资额达29亿元。
塔牌公司党委书记李斌:因地施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多年来,我们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因地制宜支持地方乡村振兴事业,坚持尽己之力,助力‘百千万工程’。”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塔牌公司)党委书记李斌表示。
作为粤东地区一家以水泥为主业的企业和广东本土水泥上市企业,塔牌公司制订了“万企帮万村”梅州市蕉岭区域行动规划,精准对接帮扶文福镇和新铺镇象岭村。同时,塔牌公司积极开展消费帮扶,并充分利用企业用工需求,实施用工扶贫政策,为困难家庭提供工作岗位近100个,积极支持企业所在地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积极捐资助学、修路搭桥、捐建梅州市红色文化公园、投身乡村振兴、助力新农村建设,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作出贡献。
广州茂名商会会长陈庆南:编制实施方案 线上线下联动
广州茂名商会会长陈庆南表示,广州茂名商会·万讯七子集团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和茂名市“万企兴万村·百会帮百镇”号召,编制《万讯七子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七个一”工程,围绕乡村振兴研发搭建“茂名墟”云平台,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商业生态链合作,构建各类产业合作新模式、拓展新空间。目前,“茂名墟”云平台促成线上线下成交金额4.7365亿元。
除了在“线上”建平台外,广州茂名商会还在“线下”组建“茂名墟”产业振兴协会、“茂名墟”村村通物流服务体系,创建茂名治安联防物流员队伍等,整合双“线”资源,构建”无限市场”销售网,不断强化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消费品、生产资料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结对共建
湾区智造来助力 和平再增新动能
昨日,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协会与和平县工商联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双方表示,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搭建资源互换、沟通平台,为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协会名誉会长、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何思模表示,河源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该协会将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深化与和平县的交流与合作,助力和平高质量发展。
何思模说,该协会将于近期安排团队前往和平县进行进一步考察,围绕和平当前的发展情况,引导相关企业到和平招聘技工,并开展培训工作,赋能和平进一步发展。同时,该协会将引导会员企业积极利用河源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
“有幸和省智能装备制造协会结对共建,我们倍感振奋。”和平县工商联党组书记曾志明表示,将尽快协调省智能装备制造协会和会员企业到和平考察,帮助协会了解和平发展情况和优势,尽快形成帮扶方案,积极打造平台,做好服务协调和双向沟通交流,明晰帮扶方向。和平县工商联将积极走访企业,把发展机遇变成发展成果。
相关新闻
客商点赞河源
优势得天独厚 投资正当其时
山水资源优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优越、投资环境良好……昨日召开的河源市招商引资推介会上,与会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相信良好的生态环境能让河源“绿水青山”引来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河源市江西商会会长罗贤标表示,河源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投资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多年来,该商会一直关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引导广大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拥军、助残、帮扶困境儿童等公益慈善活动。罗贤标说,作为新河源人,他将尽自己和企业所能,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我们正从电器智能化入手,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乡村群众,让更多乡村群众加入到推动电器发展的事业中。”广东省民营企业投资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成亿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翼表示,河源山环水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区位条件好,他十分看好河源的资源禀赋和投资环境。陈晓翼介绍,目前该公司在谋划生产经营风扇、空调等电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智能家电业务。基于河源良好的投资环境,该公司计划在河源投资,在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带动河源本土就业,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
“河源不仅有美食美景,河源人更是热情好客。”广东省海南商会副会长、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其东曾多次到河源考察,他认为河源对待客商十分用心。他表示,广东省海南商会将着力发挥窗口作用和桥梁作用,引导企业了解河源,深入挖掘河源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紧紧围绕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立足湾区、放眼全国,实施“一把手”抓招商工程,全市上下凝聚招商合力、搭建招商矩阵,强化精准招商、推进招大引强。截至目前,全市新签约项目219个、投资总额约690亿元;新签约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30个、投资总额334亿元,新签约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提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统筹:本报记者 谭绍丁
■采写:本报记者 谭绍丁 雷宇烁 杨宝如 通讯员 宋雨婷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