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举行
专家茶企面对面 共商河源绿茶标准
■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程子跞
前、昨两日,河源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举行。30多位来自全市各地的茶产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讲好河源茶故事、传播河源茶文化,凝聚共识,制定河源绿茶标准,合力打响“万绿河源客家茶”品牌,促进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企与专家面对面
探讨河源茶产业发展
此次活动是由市人社局主办,市人才驿站承办,以“凝聚产业共识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余悦,《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吴垠等专家学者,与我市茶产业代表面对面交流与探讨。其间,制定并审议了《河源市卷曲形炒青绿茶》团体标准。
活动期间,余悦和吴垠两位专家分别讲授了《培养明茶精艺的优秀人才,推动河源茶事业高质量发展》《浅谈茶文化与产业,知性与品牌》专题讲座,让参会人员对茶文化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研讨会上,围绕“如何打造河源绿茶标准”“发展壮大我市茶产业”“引进留住茶产业人才”等问题,来自全市各地的茶产业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专家们积极建言献策。
挖掘客家特色
讲好河源茶故事
“作为客家人,我们对河源茶文化要有自信。”紫金县祥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陈炯昌认为,河源茶文化挖掘要突出河源客家茶的特色,如“要煮着吃”的仙湖茶、拥有悠久历史的客家擂茶、被虫咬过的紫金蝉茶等。
市茶叶协会副会长邱丽芳建议,我市茶企可综合利用政策、福利待遇等吸引和留住人才。她表示,接下来,市茶叶协会将协同相关科研院校、专家学者进一步交流探讨,讲好河源茶故事。
高级制茶师陈荣发认为,河源茶产业无需盲目追求产量高、成本低,可以仿照“小产区”的发展特点,以走“小众路线”作为突破口。
“宾至如归客家茶。”吴垠建议,河源茶可以围绕“客”“家”这两个字来做文章,将中原文化的待客之道、“天人合一”理念融入其中,让消费者获得“被家人一样对待”的感受。她认为,河源茶还可将客家文化、客家戏、客家山歌等“装”进去,这样将有利于打响品牌。
鼓励茶园设置“妈妈岗”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把茶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富民兴村的重点工程来抓,着力提高茶产业技术含量,推动茶产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茶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市茶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有2万多人。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建议,我市的茶园、茶厂可开设一部分“妈妈岗”,让本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工作带娃两不误。接下来,我市人社部门将通过落实社保、岗位补贴等方式,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企业设置“妈妈岗”。
目前,我市已成功打造了紫金蝉茶、黄花茶、龙窝茶及东源仙湖茶、龙川霍山茶等一系列区域特色茶叶品牌。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围绕“万绿河源客家茶”品牌,制定河源的绿茶标准,助力我市茶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努力打造大湾区的“茶罐子”,推动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