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飘香结“金果” 油茶经济别样红
我市加快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持续加强规模化茶油深加工能力
■村民在采摘油茶果
■位于和平县林寨镇石江村赤树岭的广东龙德信庄园有限公司的油茶基地(航拍)。
核心提示
走进和平县林寨镇,满山的油茶果飘香,当地的油茶迎来丰收季,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在油茶林中穿梭采摘果实,确保油茶“硕果归仓”。
油茶“丰”景的绘就,离不开我市大力推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坚持落实国家、省有关油茶产业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充分发挥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把油茶作为全市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推动油茶种植和实施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油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油茶经济在我市绽放别样红。
广东是全国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河源是广东省最大的油茶产区、重点发展区。目前,我市油茶种植面积88.9万亩,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三成以上,茶油年产量约1.9万吨,油茶年产值超30亿元;拥有全国油茶示范县2个,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3个,省油茶特色产业发展基地2个,广东十大茶油品牌2个,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茶油品牌33个,创成龙川县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建设全省首个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
统筹推进 油茶产业焕发无限活力
种植油茶在我市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传统古法制油到如今的高质量茶油加工及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承千年历史的河源茶油正以崭新面貌应对时代的挑战。
“一盘棋”统筹谋划,促进产业一体化推进。近年来,我市强化高位推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行“四个一”工作模式,即一套班子(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一名领导(分管的副市长具体负责总指导、总协调、总督促)、一个机制(纳入市县林长制考核管理)、一抓到底(市县镇三级联动、清单化挂图作战、定期督查通报),全面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绩效管理,全力推动油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风向标。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大力实施木本油料建设工程,不断加大对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从省级层面来看,《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重点推动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省林业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密切协作,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出台《广东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油茶生产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内容。我市从自身实际出发,先后出台了《河源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计划(2021—2025年)》《河源市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奖补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资金支持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热情,形成了全社会合力发展油茶产业的生动局面。
据统计,我市目前有油茶林面积88.9万亩,油茶经营主体16.33万户(含小农户),其中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企业7家,千亩以上企业28家,油茶果收储能力11万吨,现有加工能力2.31万吨。
为适应我市当前油茶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引导与规范市内茶油企业和消费市场,今年,河源市茶油团体标准获得立项通过,并在今年10月6日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实施,这将进一步推进山茶油标准化种植生产,助推我市优质的山茶油更好更快推广。
示范引领 推进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近日,和平县南粤福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油茶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该公司是一家集山茶树种植、山茶油生产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是我市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其茶油生产线采用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压榨设备,实现了茶籽粉碎、自动蒸麸、自动做饼,既保持了传统榨油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更好地把控茶油品质。
龙头企业是带动油茶产业发展的有力牵引。我市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油茶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市有家庭林场94个,专业合作社527家,种植企业53家;规模以上茶油加工企业12家,其他加工企业152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9家。今年,我市还成功申报2023年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项目总投资13.18亿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4亿元),为全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展油茶产业,我市创新的暖风频吹。如由市林业局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文件,对新造和低改油茶林连片面积达到一定亩数的,给予相应资金补助;创新推出“油茶贷”金融产品,为茶农及油茶企业等客户授信“油茶贷”额度2.5亿元,以金融力量“贷”动油茶产业发展;将农业保险的“保防救赔”风险减量体系引入油茶产业,保费由政府补贴70%,油茶经营者只需缴纳30%,帮助油茶经营者规避自然灾害风险和减轻经济负担。
林地落实难是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市采用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合法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保障油茶种植规划扩大的林地需求。以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为试点,在全省首创“村级经济集体统一收储、国有企业集中流转、油茶企业承包经营”的林地流转模式。通过完善“工作指导+配套设施”保障、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搭建“国企+私企+农户”平台,给林农吃下“定心丸”,提升林地流转速度。目前流转林地面积达22647亩。
油茶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发展油茶产业,科技必须先行。近年来,我市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技术支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灯塔实验室成立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联合实验室,深化油茶良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方面合作。
资金、用地、科研……我市全面加强各方面要素保障,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融合发展 油茶全产业链“接二连三”
一产“扩面”、二产“提质”、三产“增效”。
近年来,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我市厚植油茶生态优势,打造“上山打油”等知名茶油品牌33个,有年产茶油2.31万吨的规模化加工能力及化妆品、保健品、药品、洗涤品等深加工衍生产品体系,借助“全域旅游”,促使油茶产业从单纯卖油向综合开发转变,从基地经济向旅游经济、绿色经济迈进。
今年,我市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中油茶新种低改建设,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了省年度下达的油茶建设任务,完成任务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同时,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油茶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如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内的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引进自动化采摘加工设备,引入先进、安全、节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力争打造油茶“绿色制造”示范园区。
招大引强、挂大靠强,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我市通过挖掘河源油茶历史资源,推出以“油茶”为主题的旅“油”观光带,打造“三产”融合的油茶生态体验园区,现已打造“绿油花果树小镇”等8个“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如今,油茶树已成为我市当地村民致富的“幸福树”“摇钱树”。接下来,我市将依托实施2023年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建设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等机遇,重点开发油茶博览园、油茶小镇、休闲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做优做强油茶产业链,促进油茶一、二、三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全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李何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