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镜秋:和平大山里走出的文武全才
■1949年的林镜秋(翻拍图)
■1949年5月,林镜秋与母亲罗氏在和平留影。(翻拍图)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核心提示
林镜秋,1914年出生于和平县古寨镇水西村。早年任小学教师、校长,曾参与组建古寨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并任副大队长。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创办四联中学,任中共和东区委书记、和平县第三区署区员。1940年3月,受聘为四联中学教师。在校期间,他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为四联中学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和东县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1943年调入东江纵队;1944年,任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政治处宣传股长兼党支部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山。东三支北撤后,奉令留驻九连山坚持斗争,1948年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六团团长、和东行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49年6月后,历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兼县长,中共河源县委书记兼县长等职。
1 画坛新秀 积极抗日
林镜秋16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他从和平走到江西赣南打柴,饥寒交迫中,昏倒在山野中,被路过的红军救起,于是跟着上了井冈山,从此走上了红色革命道路。
受红军派遣,林镜秋回家乡和平县筹办武器,却不知联络点已被破坏,和井冈山红军也失去了联系,无奈留在了家乡。林家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进入县办师范学校读书,并在校内与东江党组织接上关系,开始在家乡进行秘密革命工作。自小热爱画画的林镜秋因画作发表在当时全国大型学生刊物《学生文艺丛刊》上,被视为和平画坛新秀,毕业后当了中学训育主任兼图画教师、县府督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和平籍在上海工作的黄惊白、在广州求学的曾源(镜湖)、在龙川求学的周宝时等人回到了和平县。他们以县立阳明高级小学、热水东华小学、大坝小学、东水小学、古寨小学、彭寨四约小学、林寨小学、下车育成小学等为阵地,与当地进步教师、青年密切配合,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同年10月,和平县抗敌后援会组建,国民党和平县县长韩甲光、国民党县党部特派员陈枕溪分别为正、副主任委员,原十九路军60师237团团长黄汉廷、原十九路军营长周刚如、和平县商会会长谢德斋等当地有名望者,及罗响、张觉青、黄惊白、陈启珩、曾源、黄志猷、罗宝萱、周宝时、肖得根、骆维强以及林镜秋等人为委员,陈启珩兼任秘书长,黄惊白负责宣传股,罗响负责组织股,张觉青负责日常工作。
黄惊白、张觉青等以县立阳明高级小学学生为主要成员,成立了“和平县抗日先锋少年突击队”,队员有80多人。组织了“青年抗敌同志会”,全县共有会员七八百人。与此同时,他们还创办了抗战学校和夜校,组建“奔流”剧团,组织和训练民众抗日自卫队。抗日团体组织起来后,林镜秋与罗响、张觉青、黄志猷等知识分子,承担起授课之任务。
2 组织学生 壮大队伍
和平县的四联中学内,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校内还有“红色碑林”“爱国主义教育长廊”“红色文化画廊”等红色文化建筑,让学生们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这与该校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基因有关。
1939年,党组织交给了林镜秋一个特殊任务:创办中学。当时的和平县,人口近20万,却只有一所县立中学,区内青年升学极难。
此时的林镜秋,已做了5年省库补助和平县立第四短期小学校长兼教师。不久后任四联中学教务员的梁锡祥,1939年时还是和平四约第一高级小学六年级学生,负责学生会务,时常见到林镜秋到校长陈慧生处谈话。林镜秋发现梁等几位学生要求进步,便启发和帮助他们成立了读书会(实际上是党的外围组织),给他们提供各种革命书刊。
1939年秋,陈启珩任和平县第三区区长,邀请骆维强、林镜秋等地下党干部为区员,积极帮助和掩护党的工作。东水、彭寨、古寨、安坳等乡的地下党组织即于此时得到发展。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也得以在东水、古寨等地公开活动。
后东特委书记梁威林等在龙川中心县委的领导下,贯彻“关于发展地方教育、建立党的活动基地”的指示,指示骆维强、林镜秋出面,倡议筹办第三区四约联立中学(简称四联中学)。
据林镜秋后来撰写的回忆文章描述,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党组织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行动方案,决定从办学校搞教育事业入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1939年10月,林镜秋任水西党支部书记,有党员7名。
1939年底,颇有威望的陈启珩出面邀集区内各知名人士商议,积极倡导,到全区各乡拜访地方人士。1939年冬,四联中学开办,成为东江特委较大的活动据点之一。与此同时,后东特委在五华县创办了皇化中学,使后东地区有了两所中共地下组织创办的中学,成为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和培养革命力量的摇篮。
林镜秋回忆说:四联中学当它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是我们党的了。可以说党是它的母亲,又是它的催生者。但为了它的安全,为了使它能顺利地诞生成长,我们采取了缜密的安排。首先,推举和平县知名人士黄明甫先生为四联中学董事会董事长;其次,推选陈启珩先生为校长。“他们两个既是团结在我党周围的爱国人士,又是知名的民主人士,国民党顽固势力做梦也想不到这竟是一所‘赤色学校’。在他们看来,不过就是几个名流在做善事而已。这是我党在和东地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也是我接受组织任务后,向完成任务迈出的艰难而又重要的第一步。”“创办四联中学的目的,对我党来说是为革命队伍输送人才。因此,四联中学一开学,便成立了四联中学学生党支部。”(林镜秋《青春无悔》,载《四约史话》第一辑)
“当时,四联中学的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以及四个班主任,学生自治会正、副主席,都是地下党员,四联中学实际上已被我们党完全占领控制了。”不久,林镜秋以图画教员的公开身份到了四联中学工作。
一年后,首届毕业生将要毕业离校时,由于“粤北事件”的发生,党组织宣布停止活动,实行单线联系。为方便联系,四联中学成立了联中毕业同学会,投票选定梁锡祥为常务会长,并由林镜秋向陈启珩推荐,聘请梁锡祥为联中训育员留校工作,这就为联中党组织找到了一条在党组织生活暂停后的公开活动组织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从第1至第6届即1942年至1944年毕业的234人中,先后参加革命的有89人,其中参加武装部队的58人,参加东纵北撤的15人,有的在解放战争中牺牲。(梁锡祥、魏邕宏《戎马丹青一奇人——记文武全才林镜秋》)
3 隐蔽家乡 伺机而动
1943年12月初,东江纵队成立,中共和东县委原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长林镜秋被调往东江纵队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原任东江纵队第七支队第三大队政委的林镜秋调任龙和河人民武工队大队长兼政委,活动于和东地区。林镜秋依靠地方党组织,首先组成交通情报网点及时掌握国民党及拥护国民党政权各方势力的动态,安排肖逸臣、梅华林等以小学教师身份或经商为掩护,收集情报,运送物资,同时发动社会进步青年入伍,把地下党员、自己的胞弟林镜清与肖集思等一批青年骨干召进队伍里,并派林镜清带4名队员到东水的龙、和两县水陆交通要隘——伯公娶伯婆(神庙)处建立税站。约12月,林镜秋率队突袭了东江河畔白区(国民党统治区)东水街,活捉潜伏伪装成钟表修理匠的特务刘某,并就地正法。接着攻打古寨乡长梁嘉桃角楼,活捉其弟,缴获枪支、物资一批。紧接着派人潜入四联中学,处决国民党派到该校监控师生革命活动的特务、时任童军教练的蔡琼民。这些武装活动,率先在和东区打响了革命枪声。
1946年,东纵北撤,经支队首长再三研究挑选,留下58人,后来增加到64人,配备轻机枪2挺、冲锋枪2挺、步枪58支、手枪20支,由吴提祥(原名吴毅,曾化名吴提祥、曾志云,原二大队政委)、王彪(王士光,原一大队政委)、陈实棠(原三大队副队长)、林镜秋(原第七支队第五大队政委)4人组成领导班子。
5月6日,东三支政委曾源与彭沃、翟信、陈一民一起,与吴提祥、王彪、陈实棠、林镜秋在鹅公寨召开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会上,曾源传达了粤北指挥部和支队部关于坚持斗争的决定和意见,经讨论后作出部署:留下的人员组成一支队伍,以连(平)和(平)人民自卫大队作为番号,待东纵北撤山东烟台任务完成后,可改称“东江纵队复员军人自卫队”;领导干部职务分工如下:大队长王彪,政委吴提祥,副大队长陈实棠,政治处主任林镜秋;成立“中共九连山临时工作委员会”,吴提祥任书记,王彪任副书记,林镜秋、陈实棠为委员。
起初,东三支秘密转移到江西定南、龙南边境深山隐蔽约半个月,因粮食紧缺,于7月中旬又回到广东境内九连山地区。部队被分为3部分,由吴毅率领的28人仍留在九连山腹地,由林镜秋、陈实棠率18人小分队到和(东)林镜秋家乡水西隐蔽,另由王彪率领的12人的手枪队(又称短枪队)到河(西)、老隆至河源公路沿线活动,袭扰敌人,以减轻对潜伏部队的压力。王彪率手枪队10多人,突围到河源、老隆一带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进行活动(此3个小分队人数,不同史料略有差别)。
林镜秋的族人林中坚数十年后还记得林镜秋当年在老家隐蔽的情景:那是1946年冬的一天,林镜秋和一个女同志到林中坚家隐蔽,他叫人拿来3支步枪和两箱子弹,让林中坚父亲藏在楼上谷堆里。女同志住楼上,林镜秋与林中坚住一个房,共睡一张床。睡觉时,林镜秋把左轮手枪放在枕头下。他说,这是从周刚如身上缴过来的,是一把好枪。闲暇时,林镜秋还给林中坚讲故事,教他读书背书。林镜秋的革命乐观主义给林中坚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在九连地区战斗过的原广东省文化厅厅长唐瑜这样回忆林镜秋率队隐蔽情形:和东是大林(林镜秋外号)的家乡,在那里他人熟地熟、威信高、人缘好,使小分队安全地隐蔽了下来,在经济上支持了山里的小分队,在需要时参与军事行动。(唐瑜《九连山黎明前的战斗》)
4 指战九连 威名赫赫
1946年11月27日,广东区党委作出关于恢复广东武装斗争的决定,并对华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作出部署。中共九连临时工委公开旗帜,开展“反三征、反清乡、反迫害”斗争。在九连工委领导下,和东、和西地方组织配合粤赣边人民义勇总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发动青年入伍,部队迅速发展。义勇总队被分为3个主力中队,并分区开展活动,曾观和中队由陈实棠率领,活动于和西区的热水、青州、大湖和江西三南的古地、三亨等地;陈苏中队,由林镜秋率领,活动于和东地区的彭寨、古寨、东水、贝墩及龙川的车田、黄石、黎咀、龙母等地;黄日中队由王彪率领,活动于河西、河东地区。
1947年春,在嶂下召开和东区高层秘密会议,成立和东区分工委,魏南金任书记,管全面;林镜秋为副书记,分管武装;梁锡祥为委员,管地方党工作。下设古寨、彭寨、东水、和北、川北5个区工委,嶂下德馨居为大本营。
这段时间九连地区的武装行动,与林镜秋分不开,他打下了赫赫威名。他的战友魏南金在后来回忆,1947年恢复武装斗争第一仗打彭寨,一线指挥是林镜秋,打得非常漂亮,部队化装成农民奇袭彭寨,破粮分仓,敌方全部缴械,己方基本无损失。接着是挥师东水,亦未强攻,而是着重开展政治攻势,让敌方连长亲戚给其送信,再将东水包围,兵临城下,进行政策攻心,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了东水。“我亲眼看到了,事实也证明了林镜秋同志无论在军事上或在政治上,都具有比较出色的才干。”“他打仗灵活勇敢,和东、川北、川中都成了游击根据地,部队在那里如鱼得水,敌人则处于挨打的被动局面。大林部队在那里确实是威名赫赫。”(《魏南金》)
1948年4月,国民党保安司令曾举直率保五团进入彭寨,对九连地区游击队进行“扫荡”,有司还放出过“活捉林镜秋,赏谷五百担”的口号。
1949年在与国民党保十三团起义的几次谈判中,因林镜秋在统战工作方面的出色才干和胆识过人,且当时任东二支六团团长,职务相当,被粤赣湘边区党委及边纵领导选为代表,他在当年春节及5月的谈判中,冒着生命危险,策动起义,并取得了成效。5月14日,林镜秋与已经起义的原保十三团团长曾天节,参加了攻打老隆寨顶的战役。紧接着林镜秋率部包围了东水保五团残部莫营,使莫营放下武器接受改编。1949年6月后,林镜秋历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兼县长,中共河源县委书记兼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惠州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党校办公室主任等职。离休后(享受厅级待遇)潜心作画,1983年8月在广东博物馆举办个展。1998年9月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