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纵”成立记
■东江纵队队歌 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供给处全体成员(1949年)。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来回顾“两纵”(即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简称“东纵”“边纵”)成立前后的历史进程。
■本报记者 凌丽
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抵抗日本军队的游击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革命战争年代,包括河源地区在内的东江儿女,为了争取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在东江流域成立了多支游击队,几经整合后成立了东江纵队。
1943年12月2日,
惠阳坪山,东纵成立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2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两支武装共200余人。
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共发展到700余人。1940年3月,两支游击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剩100余人。
为适应斗争需要,游击总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纵队成立后,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开展杀敌竞赛和扩军竞赛,不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
1945年,为加强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的力量,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奉命派出1支小部队深入博罗、河源发动群众,开辟新区。同年5月,纵队领导机关由东江南岸转移到博罗县罗浮山,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进驻罗浮山冲虚观等地。此后一直到抗战结束,这里都是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中心。
在曾生、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带领下,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河源的抗日武装队伍
根据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纵队开辟东江上游抗日游击基地的指示,1945年春夏之间,后东特委建立了4支抗日武装。“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紫金县的古竹、义容、黄塘、白溪和河源县的康禾、黄村等地及惠东县的岗派等地活动;“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紫金县的中坝和五华县的长布、华阳、塘湖等地活动;“新丰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新丰北部山区活动;“热水乡抗日自卫大队”在和平县西部山区活动。这4个大队由“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下称“东总”)统一指挥。
1945年5月,日军向东江上游各县推进,5月17日占领河源城,打通从河源经灯塔、忠信、和平至江西省赣州的通道。“东总”成立后,积极机动地打击日军:6月12日,在紫金县古竹对岸的秀布伏击沿东江河西岸向南开进的日军;6月13日,在新丰县马头、百叟一带伏击从新丰沿公路向连平开进的日军。
1945年8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粤北发展的指示,在珠江纵队一部配合下,集中主力1000余人挺进粤赣湘边区,准备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开辟五岭抗日根据地。此时,部队发展到9200余人,辖9个支队,6个独立大队,并成立江南(东江以南)、江北(东江以北)、粤北和东进(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4个指挥部,分别对各区域的部队实施作战指挥,活动地域由东江两岸扩展到广州市郊区、粤赣湘边区和海陆丰地区。
挺进九连山的
东纵第三支队
第三支队是东江纵队的主力部队,1945年冬,该支队奉命北上九连山开辟根据地,成立“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坚持斗争8个多月,直至东纵北撤。
为有利于在九连山的活动,东江纵队司令部还抽调熟悉和平、连平情况的张觉青、林镜秋、黄定邦、林风时、罗贵、李天生、陈慧等人随队北上。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武装力量迅速发展,东江纵队成立了第六、七支队,此后,北江支队、西北支队、珠江纵队、中区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纵队相继成立。1945年6月,中共中央向广东临委发出要建立进退有据的战略根据地的指示。9月16日,广东区党委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在东纵司令部之下分设江南、江北、粤北、东进4个指挥部,实行分区指挥。其中建立以和平、连平两县为主要基地的“九连山军事活动区”的任务,由第三支队去执行。
建立“九连山军事活动区”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与粤北地区的其他兄弟部队构成掎角之势,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在九连山的广阔地带开展游击战争,吸引、牵制和分散国民党军进攻东江地区的兵力。
九连山横跨粤赣两省,山高林密,延绵数百里,东连福建,西接湘南,北依赣南,南临东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为顺利进军九连山,从1945年9月中旬开始,第三支队从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物质上都作了充分准备,并召开会议,强调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做好艰苦作战的准备。
1945年10月3日,彭沃、曾源、陈一民、翟信率领第三支队从惠阳起程,向九连山进发。
10月15日,东三支队转移到博罗县东北边靠近河源的何家田,召开会议,对进军九连山的形势、任务和行军计划都作了具体部署。19日,支队政委曾源向全支队指战员作了动员,士气高涨。21日,三支队在支队长彭沃、政委曾源、政治处主任陈一民、副支队长翟信的率领下,从博罗县的何家田挥戈北上,开始出征九连山。24日,东三支趁夜间在河源县的新回龙镇顺利渡过新丰江。经过几场战斗,11月1日凌晨,东三支三大队胜利抵达九连山下的热水新洞。这时,陈一民和邓发、王彪率领的第一大队,张新和、曾志云率领的第二大队也先后抵达,胜利完成了挺进九连山的战略转移任务。
部队进入九连山之后,对外改称“九连山人民自卫总队”。
东纵北撤前的8个月里,支队部与各地区部队之间,交通联络畅通,情报讯息不断,任凭敌军围困封锁,东三支始终坚守九连山。1946年5月中旬,奉粤北指挥部命令,支队从热水出发,经浰源向翁源方向转移。18日,东三支与国民党部队开展乌柏坝之战。这是东三支撤出九连山前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最后一次战斗。6月9日,东三支抵达翁源坝子,与粤北指挥部及其他兄弟部队会合。6月29日,南下抵达大鹏湾沙鱼涌,与东纵各路部队胜利会师。当晚7时,东三支登上第三船,于翌晨起航北上山东烟台。
东三支北撤前,留下58人(后来增加到64人)隐蔽留驻在九连山,等待时机恢复武装斗争。1946年11月,东江流域恢复武装斗争后,这批留驻人员成为建立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骨干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粤赣湘边纵队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宣告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尹林平,副司令黄松坚,副政治委员梁威林,参谋长严尚民,政治部主任左洪涛。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队活跃在粤赣湘三省边界地区,活动范围包括珠三角、东江两岸、北江、粤汉铁路以东、赣南及湘南一带。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南下广东作战,边纵组织做好了迎军支前工作。10月,人民解放军同粤赣湘边纵队会合,担负解放广州战役一翼的任务,为解放全广东作出重大贡献。
1949年1月1日,
边纵在惠东成立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安墩镇正式成立,旋即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将江南、江北、九连、滚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江南支队编为东江第一支队;粤赣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二支队;江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三支队;北江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一支队;粤赣湘边解放总队(五岭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湘南支队也进行了改编;珠江三角洲部队待条件成熟后编为独立团。
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歼灭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
1949年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迅速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解放人口增至400余万,作战部队从初期的470人发展到后来3.8万多人,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1949年八九月间,解放军迅速解放了整个粤赣湘边地区。
史料记载,粤赣湘边纵队是一支继承发扬东江纵队革命传统的战斗部队,自建立武装队伍开始至全区解放3年多时间里,武装队伍发展到3.8万多人,参加较大的战斗848次,解放了全区所管辖的县区,并配合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两广纵队一起解放了广州市及广东一大片地区。1950年2月,粤赣湘边纵队番号撤销。
纵横九连地区的
边纵东二支
纵横九连地区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于1948年8月在河源县上莞成立。支队司令员钟俊贤,政委魏南金,副司令员郑群,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参谋长曾志云。下辖三、四、六、七团和直属(独立)第一大队、直属(独立)第二大队、直属(独立)第三大队、直属第五大队(即江防大队)。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留下的58人(后来增加到64人),是留驻九连山的革命精英,成为东江第二支队的骨干力量。
粤赣边支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河源、紫金、连平、龙川、和平等地。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粤赣边支队在九连地区一连打了5场漂亮的歼灭战,被称作“五战五捷”,从此扭转了整个九连地区的局势。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粤赣边支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原支队司令员钟俊贤改任政委,原副司令员郑群任司令员。
1949年5月,国民党保安第十三团少将团长曾天节率部在蓝口起义,根据粤赣湘边纵队总部命令,保安第十三团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为解放河源作出了贡献,对后来的解放广东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迅速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解放人口增至400余万,作战部队从初期的470多人发展到后来3.8万多人,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1949年八九月间,解放军迅速解放了整个粤赣湘边地区。广州解放后,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