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舍有容 肄业有所
明代河源龙川学宫修建记
■康熙、雍正年间的龙川学宫图,与明代学宫建制类似。 翻拍图片
核心提示
朱元璋创建明王朝后,大力发展教育,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明太祖实录》卷四六),把办学与农桑视为同等重要的“王政之本”,下令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学校,以教育子民。明初的学校,主要有国学、郡学和社学三大类,郡学又称儒学,是由府、州、县官府设立的中等学校,主要为科举服务。明初今河源地区只有两个县,一为河源县,一为龙川县,其学宫都是屡圮屡修屡建。虽然在明代河源、龙川两县所出进士寥寥无几,但举人及各类读书仕进者仍有不少,学宫(又叫孔庙、文庙)在其中所发挥的教化育人作用还是巨大的。
或因火,或因水,河源学宫屡损屡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连续两次下诏建立学校。次年,河源县儒学重建,其他惠属各县,也次第建立儒学,龙川县儒学亦是在洪武年间重建的。
在明代,惠州府共出科举人才900人,其中进士45人,举人438人,诸科45人,五贡(岁贡、拔贡、恩贡、优贡、副贡等钦赐举人、钦赐副榜等)372人。(《惠州历史概述》)但在明代,河源现辖各县区所出进士甚少,河源县有2人,龙川县1人,今紫金县2人,和平县1人,总共仅有6人。
重建于洪武二年的河源县儒学,其实在宋以前就有了,但命运多舛,时因战火而毁,时因火患而圮。河源的多位知县,都为学宫费尽思量。学宫经过多次迁建、重建,直至清乾隆年间才算最终“定居”下来。使用了200年左右,在上世纪50年代遭拆毁,今已不存。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年初,知县薛彦博下堂归来府衙,坐在堂上捋须而思,此处自秦末赵佗为令,文风渐昌,何以在本朝,在南渡之前只出了古成之、邬大昕等四五个进士,至朝廷南渡后,就没中过进士,真真文风不振也。他思来想去,觉得肯定是“设在邑之北隅”的学宫风水不好,与掌教王惟喆经过几番合计后决定:迁徙学宫。于是,薛彦博他们把学宫迁到一个废弃的佛教寺院的“江山在前,高明爽垲”之处。
这段记载,出自乾隆《河源县志》,署名张栻的《迁学记》。据河源日报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司雁人考证,南宋乾道四年时张栻掌岳麓书院,薛彦博知彬州,薛迁“求”记,栻为之作此文,而张栻与河源素无渊源,康熙版《河源县志》并无此文,应是乾隆年间河源知县陈张翼修志时,“雅爱此文,于是改作伪托入志,同治志照录”。(司雁人《(同治版)河源县志艺文志校注》)
过了六七十年,到了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河源知县林魁辰“始建学于县北一里许”,在隔江印冈岭下。这是明代宣德八年进士、惠州府归善县著名文士吴高为河源写的《重修儒学记》里记载的,河源学宫,由宋理宗时河源知县林魁辰“始建”。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知县夙子兴重修学宫,使之“焕然一新”,“诲士化民,蔚有成绩”。因入祀河源名宦祠。四五年后的淳祐丁未年(1247年),一科就出了两名进士林佑仁与何天隐。不久,何天隐还在城南二里处的小山上开凿出逍遥岩,成为河源老八景之一。
夙子兴重修的学宫,后来毁于战乱。宋以来,河源登科第甲榜之人才,寥落如晨星(宋代河源共出进士6人,是历代最多的),学舍亦倾圮。元末河源屡遭兵燹,学宫也未能幸免。元代河源未有进士。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钟镒于中下廓间滨江地建筑下城,“以避盗扰”。在他巡视学宫时,看到如此荒凉的景象,不禁搓手连加嗟叹:“吾邑连遭燹火,学宫已废,山移水改,学宫应迁到更好的地方去才成啊。”
钟镒带着衙署干部在县城内进行连日调研,看了好些地方,都和故址差不多。最后在城内东南隅的织女池旁选定一块好地方,方直平正,右边是桂山,左边是梧桐峰,水抱山环,是一块绝佳之地。但这次学宫建得很简陋,编茅筑土而已。
洪武八年( 1375年),知县马士彪上任后,见这号称“贤关”的学宫规模如此简陋,便接过担子,将学宫修建完备。整座学宫,坐北偏东,从明伦堂到堂两侧厢房,再到大成殿及其两庑,都修缮的整齐有序。圣贤有像,官衙有所,庖廪有位,罍鐏、笾豆、簠簋等礼器,也都备齐了。宽其隘者,饰其陋者,崇其污者,具其缺者,费时约两年,河源学宫,终于有模有样的了。面貌一新,学员也充实得多了。曾任交趾(建昌府快州)芙蓉县等地知县的谢廉曾“预兹选士于此”,他勉励学宫的老师们要专志讲学,说不定这里能出古成之第二呢。
可惜,三四十年后,学宫又于永乐十年(1412年)毁于火。此后好一段时间没法好生修筑,只能茅茨土阶,因陋就简,凑合着用。
正统四年(1439年),提学彭琉与知县孙琪下了不少力气,修建了学宫殿堂、门庑、厨房,但用了不久,殿庑、仪门又坏了。
天顺二年( 1458年),惠州府同知苏润、河源知县梅英一同修缮、新增一些房舍;天顺六年,河源城发大水,孔子像及诸贤像被浸坏,殿堂门庑也被浸塌。教谕郑杰是福建莆田人,“学富才优,教有成法”,慨然以修葺、整理学宫为己任,与千户袁珪、张寿一起谋划,发动城中绅士捐资修理。知县赵昇及城中尚义之士,都捐了款。于是,原来学宫殿宇制度未备者益增之,圣贤雕像之坏烂者重塑之。当时正好潮州佥宪毛吉也捐了不少钱,足以用来砌丹墀、月台。推官陈馨亲绘大成殿。天顺八年,新任河源知县沈涣到任,与典史顾实重建棂星门,修两庑。成化四年(1468年),参政王瑛筹款购买了学宫右边的土地,扩大了学宫基址,在棂星门之前,砌好围墙,以防水患。
学宫重修好后,受邀作记的归善文士吴高在其《重修儒学碑记》中欣慰地说:“今殿庑貌像巍然炳然,学舍有容,肄业有所”“其必朝夕游息,诵习诗书,涵养德性”。“惠阳风物陶写殆尽”的吴高很客气地夸赞说,惠阳古称文物,不下他州,而河源为他邑冠。宋时河源进士古成之、邬大昕,文章政事卓卓可称,学子若尽力向此二公学习,“文物不下他州”盛况或可复见。
然而悲催的是,隆庆五年(1571年)及万历十年(1582年),学宫又两遇大水,堂殿尽圮。
河源的水患实在令人头疼。河源城外有两条江,一是东江,二是新丰江,在龟峰塔边汇流,蜿蜒流向惠州、东莞。每到水涨的时候,江水倒灌进城,土木结构的房屋就饱受其害。万历十年(1582年)因水患严重,县令汤民仰始与居民迁入新城(上城),从此上城、下城两城并峙。万历十三年,知县欧阳珣迁学宫于新城,西北东向,以临鳄湖,新建学宫。建文庙于正中,左右两庑,前为戟门,戟门之前为棂星门。庙后为明伦堂,左右两庙,为“进德”“修业”、前为儒门,再前为儒学门。明伦堂的西北角是启圣祠,供奉孔子五代先人。彼时刚好颁布新典,以当时“正学三先生”从祀文庙,为王守仁、胡居仁与粤人陈献章。因此,人们制作了三先生牌位于两旁。当时还没有名宦祠、乡贤祠,诸生向县令周炳(万历二十年始任)报告,周炳又向上级惠州知府林相国报告,有司批准可建二祠,于是建二祠于戟门之左,建碑亭于文庙之后。
那时鳄湖已挖好,还没蓄水。时监司郑邦福视察河源,见此学宫及鳄湖,感叹道:“此诚卫城便民急务,亦文运所攸关,要早点完成啊。”于是报给广东制府陈蕖,陈制府慨然拨给矿饷二百金,浚通鳄湖之源。惠州府同知邱一鹏代理河源县政,他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鳄湖蓄水工程,不用两个月,就让那天池银汉之水蓄于湖中,往日三溪五沥涓涓细流,于彼时俱绕城而合流于学宫之前。
至此,新城学宫,历十余年,规模始全。
为此,槎城名人李焘高兴地写下一篇《迁儒学记》,对新学宫和它周围的山水作了好一番赞美:“庙学面六六奇峰,临三三曲水,鳄湖汪洋,渊静澄澈,盖文明胜地也。”他对在这么好的人文环境中就读的“诸生”寄望道:“诸生藏修游于庠序,以沐江汉之余润,溯洙泗之渊源,洒泳圣涯,先登道岸,将不在兹乎”,勉励他们“宜争自灌磨”。
然而,也不知怎么回事,新学宫建好后,寂寞寥落数十年,直到明亡清兴,一个进士也没出。最后只有一个邝奕垣,是天启举人,入清后的顺治九年才考中了进士。
明代龙川积极扩建学宫
明初今河源地区只有河源县与龙川县两个县。河源县忙着重建学宫的同时,建县时间更早的龙川县也在忙着同样的事。
明洪武九年(1376年),龙川典史黄九成奉檄建学宫于县东,东至陈家后元妙观,南至县城官衙,北至城脚,西至路后至高、萧二家,“直五十丈,前阔十六丈,后阔十三丈”。
其后多个时间,龙川学宫在重建、增建。永乐庚寅年(1410年),知县苟思温新建射圃于西庑之后。正统二年(1437年),提学佥事彭琉、知县余溥重建学宫。景泰五年(1454年),知县陈文同建戟门。
成化二年至三年(1466年—1467年)的这次修建规模较大,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张瓒(湖北孝感人)到此视察时,认为龙川学宫太破旧,不敷教育使用,亟须增扩,于是劳心计划,设法措置,奖励义民,省谕官属,皆乐于资助。有司做了个本子,记录了募捐人士的姓名。又找来有能力的官员监工。先建大成殿和两庑,再塑神位;建戟门、棂星门、泮池、斋房、庖厨、库舍次第建成,建制悉备。知县秦宣等人也曾捐资复建学宫。“诸士子游圣人之门,读圣人之书,可不以道自勖乎?”为河源作过重修儒学碑记的福建布政使左参吴高,比河源先一年为龙川作了《重修儒学记》,希望龙川士子进学修业,以为邦家之光,以令循阳山川生色。
龙川学宫有好一段时间地址变来变去。成化十三年,提学佥事赵珤、知县秦宣复建于城北。弘治元年(1488年)知县刘琦复建于县东。嘉靖二年(1523年),佥事施儒、知县章邦宪,隄嶅湖复建学城北。嘉靖十一年,建敬一亭、启圣祠,二十一年(1542年)圮。通判杨茂深、知县蔡鸿渐,请于提学林云、佥事道雍澜复建于县东。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这次重修规模颇巨。龙川知县欧阳琛主持兴建尊经阁、魁星楼、隶敬堂、讲堂,日新时习斋、东西号房、儒林门、文昌祠、仰贤祠、明伦堂,左为杏坛;神厨、会撰堂、厨堂各三间,挂了个匾曰“颐贞”。左右为教谕训导宅,东衙后有大塘一口,西衙侧有小池一口。此外还有俸廪仓、库房和宰牲房;西庑后为射圃。
隆庆元年(1567年)秋九月,县民邹凤羾家不小心失了火,大火延烧学宫。六年,知县尹良上任,复建学宫。
万历五年(1577年)冬十一月,知县林庭植、分守道李盛春、前知县柳伏昭等多方筹集资金,重建并建敬一亭。万历六年二月,修启圣祠、明伦堂、两斋号舍,建教谕、训导二斋及儒学门。万历二十五年知县林怀国、教谕王谦先复建城北。此后数十年间,龙川学宫大抵还是顺利矗立的,直至顺治丙戌年(1646年),龙川城被攻占,学宫的损毁在所难免。
在明代,龙川县考中进士的士子只有田心下塔约的巫三祝一人。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