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张一中:
回忆河西民工团与灯塔迎军支前团
■张一中的军装照 资料图片
■1949年8月12日,《粤赣报》报道河源县积极组建迎军支前动委会、民工队等组织。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张一中,东源县船塘镇三河人,历任河源县河西区政工队队长兼支援解放老隆民工团团长、中共灯塔区区委书记兼区武工队指导员、中共河源县纪委副书记。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船塘中学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6月,内战掀起腥风血雨,河源县的各级中共党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张一中转移到老隆师范读书,并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一年半后,他离开老隆师范,回到河西区,之后参加了土改、反国民党的武装斗争、解放老隆等革命工作。多年前,笔者曾采访过张一中老人,满头白发的张一中精神矍铄,口才甚佳,记忆清晰。因张一中先生已离世,本文结合当时采访资料及其他相关材料,讲述1948年前后发生在灯塔一带的张一中亲历过的革命往事。
组织迅速、运送及时的河西民工团
1949年5月7日晚,国民党保十三团全团起义,团长曾天节与边纵参谋长严尚民、东二支司令员郑群等所作起义决定之第六项,为由边纵负责发动解放区群众1000多人于5月11日到达龙川大桥附近接运保十三团的械弹物资,运回解放区船塘。
边纵行动极迅速,第二天清早,马上就开始组织布置河西民工团工作,此时曾天节等才刚刚回到蓝口驻地。
10日,河西工委组织委员刘波,召集六乡(船塘、三河、上莞、漳溪、骆湖、曾田)会议,传达河西工委决定,要求在3天内组织好民工团。
当时张一中是河西工委下属船塘三河乡总支部书记兼乡长,5月刚被调到灯塔当区委书记,欧阳源当区长,当时还未赴任。
河西民工团的组织工作,由张一中任政委,欧阳源任团长,负责进行组织,13日组织完毕。
《解码边纵——粤赣湘边纵队口述史》中,张一中对组织到的人数记得极清楚:“第二天,民兵开始报名选拔,按计划6个营,1个乡1个营,乡长就是营长。船塘、三河、上莞3个连,漳溪、骆湖、曾田2个连,一共组织了15个连1730人。”
民工团按时组织完毕,人数名单报上去后,14日来了命令,要求于15日下午6时赶到龙川老隆水贝小学集中,共40多公里。
1700多人的队伍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前往老隆。一路为船塘、三河2个乡6个连从李田经过龙川义都到老隆水贝;一路为上莞、漳溪2个乡5个连从上莞经柳城、佗城到水贝;一路为骆湖、曾田2个乡4个连,从曾田经柳城、佗城到水贝。
走在路上,张一中还看到国民党飞机从空中掠过。彼时老隆战斗结束,驻河源县城的国民党一九六师亦赶往老隆。
步行的旅程甚是艰辛,张一中回忆,他们还翻过了一座叫猴岭的大山,上下山都要四五个小时。
三路人马,都在15日下午6时前准时到达了。去司令部领粮食做完饭吃后,司令部下达各连目的地的指令。
16日早上,民工团大部分人到国民党老隆粮仓挑大米,2个连去国民党师部挑枪支弹药,2个连到作战指挥部挑缴获的国民党物资,还有游击队替换下来的旧武器。
张一中回忆,“我们一提到东西就走,赶回船塘。搬了1300多担大米,600多支枪,300颗地雷,还有60炮和炮弹。部队有人造册登记,大米、枪支弹药放在船塘、新寨乡、三河乡流洞村。”
当时的民工团有多热烈和迅速?1949年6月15日《粤赣报》第三版有篇文章,讲述几名战士在一间小房子里聊天,其中有的是从国民党阵营起义过来的。一个队副提到投诚兵士亚仑,他转述亚仑的话说:“以前我背着枪东跑西走,拉不到一个民夫,而解放区的人民,纵使在风雨的日子,只要一号召,上万名民夫便连夜前来,这是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亚仑和司药官本是要押送物资到老解放区的,他们押送的物资在码头被很多民夫抢着搬去了,在忙乱中,他只找到最后一担,其余都不知去向。最先可急坏了司药官,这时他又气又恼,失去了这么多的物资,还能回队吗?两人紧跟着最后一担,带着苦恼和慌乱的心,拖着沉重的脚步,到了目的地。啊!往前一看,一担担物资摆在眼前,就是刚才民夫们搬运过来的,他保管的十多担放在另一角,一点也不乱,一个也没有漏掉。“这就是解放区的人民。”
当时张一中是饿着肚子去组织民工团的,出发之前,他饿倒在路沟上。“我在三河,营部共有12人,要出发,明天要跑90华里,要吃饭还没粮食,怎么办?那季节刚好收获黄豆,去向老百姓借了6斤黄豆,发水加点盐煮熟了,大概每人分了四五两黄豆。我就吃了几两黄豆,走了40多公里,走到离老隆还有大概5公里吧,不行了,我饿倒了,跌倒在路沟里,什么都不知道了。民工团没有卫生员,他们七手八脚把我抬到阿塘坝的茶亭,我醒了。他们问我怎么样,我根本不能说话,只用手指指着自己的肚子。”人们这才知道是饿的,赶紧跟茶亭老板要了几两米煲粥,张一中吃了半碗粥后才能说话,又能走路了。当时采访张一中等老战士的女作家张黎明很奇怪,为什么连饭都吃不上,还要去迎军支前呢?老战士们有的刚刚分了田,很高兴,要支持部队;有的没去过老隆,都抢着要走出山沟去看看“大城市”。听了众多老战士的回答,张黎明得出自己的答案:“人心在,共产党赢了老百姓,分田分地,减租减息,就一个‘米’字,赢得也太简单了,事实就这样简单。”(《解码边纵——粤赣湘边纵队口述史》)
东二支七团解放灯塔
灯塔解放时间较早,于1949年3月26日全区解放。
灯塔位处交通要道,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张一中回忆灯塔在1948年左右的节点上的交通战略意义时说,灯塔是河源城国民党驻军154师与忠信驻军保安五团联结的必经之路,北联河西根据地,南接河源城近郊东埔和仙塘,是河西根据地往南拓展的主要障碍,国民党军队在灯塔设立了据点,以赖克仁为首组织了50多人的联队,还有一个县警中队在灯塔设防。
中共九连工委为确保九连山根据地和河西根据地的安全,1947年冬,九连工委书记严尚民率工委主力连会同郑风、黄日率领的铁流队和长江队,从河西出发远道奔袭灯塔联防队,虽未奏功,却收到了很好的振奋人心的效果,1948年2月起河西附近根据地多地民众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纷纷加入部队参与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当年4月,中共河西工委(属县委建制)派黄明任灯塔特派员,先后在灯塔、顺天建立了党支部,并普遍建立农会、政权与民兵组织。
1948年11月16日的《香港工商日报》,简要记载了两次小战役:河源县属灯塔市,昨十二日晨被自称河西区第七团“匪”60余,持轻机枪三挺,企图洗劫,自卫队与“匪”激战甚烈,伤、毙“匪”十余名。又,“匪”百余名攻入灯塔乡公所图缴第二中队枪械,激战一夜,“幸保安团援救始获解围”。
1948年冬,河源县人民政府在上莞宣布成立,欧阳梧被派任灯塔特派室主任,并由东二支先后派出两支武装力量供特派室指挥使用。
1949年2月17日,东二支七团进攻灯塔,迫使驻灯塔的国民党河源县警中队围困于灯塔碉堡之内。18日,顺天全乡解放。24日,东坝、黄洞解放。26日,回龙、南湖、客家等农村解放。至此灯塔全区解放,新(丰)、连(平)、河(源)连成了一大片,实现了建立大块根据地的计划。
同年8月16日,灯塔区人民政府成立,欧阳年任区长,欧阳成、萧俊强任副区长,张一中兼任指导员。(《历史印记 河源市党史资料汇编(第二辑)》)
供应物资、抢修公路,灯塔迎军支前热情高涨
张一中还在今东源县灯塔镇顺利组织了迎接南下大军南路军进军河源的各项工作。
1949年9月7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主持召开赣州会议,明确了解放广东的具体任务,制定了广东战役作战计划,成立了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按照广东战役指挥部第一号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为右路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为左路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为南路军。三路军由叶剑英、陈赓统率,担任消灭在广东的国民党军、解放广东全境的任务,并计划于10月8日、9日、10日进逼曲江、翁源、和平等地区。
灯塔是南下大军必经之路,根据河源县迎军支前委员会命令,8月20日成立了灯塔区迎军支前委员会,张一中、欧阳年为正、副主任,在印光村设立迎军支前物资供应站,将河西、灯塔两区各乡人民群众募集的物资:稻谷1300多担、草料6000余斤、食油7000多斤及猪、牛、三鸟、木柴等。大批物资集中存放于灯塔印光,由供应站统一调拨,并组织顺天、灯塔、桥头、南湖公路沿线的群众1.3万多人抢修公路70多公里,沿途设立茶水供应站,各乡还选定了向导员。8月下旬到9月上旬,先后在顺天、灯塔组织了有近2万名群众参加的迎军支前大检阅。(张一中《灯塔迎军支前的回忆》)
“10月1日,灯塔区委召开区干部扩大会议,区乡干部和区迎军支前委员会工作人员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主要传达了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的第一号作战命令。”多年前,张一中回忆说,“由于条件艰苦,灯塔区委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当时,我们就借用当地一游姓农民的老房子作为会议室。”那天正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大日子。“其实,我们并没有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的讲话。”张一中说,“因为那时灯塔还没有广播,甚至连收音机也没有,信息很闭塞,幸运的是,我们在此之前通过《粤赣报》看到了新华社发布的‘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十月一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消息还说,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但是许多同志都在讨论,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子的?《义勇军进行曲》又是什么旋律?”“很多同志不会唱国歌,于是以《东方红》大合唱作为国庆的唯一节目。”
当天,举行了简单的国庆仪式后,灯塔区委就接到中共河源县委命令:立即迎接南路军进军河源的各项工作。在张一中的带领下,灯塔区委立即召开会议,对迎军支前有关的五项工作展开了全面部署。这五项工作包括:确保物资供应,在灯塔印光村设立迎军支前物资供应站,并在顺天、南湖设立物资供应点,集中了河西区、灯塔区人民捐集的粮食、粮油、家禽和柴火等;规划在顺天、灯塔、双江、南湖等地建设迎军牌楼;确保交通畅通,全面检修公路和桥梁;设立茶水站;抽调全区既懂国语又懂白话的人员19人,即日起到区迎军支前指挥部集中工作。
“由于这天对迎军支前的五项工作切实做好了准备,10月11日,灯塔区顺利迎接了南下解放广州的大军。”张一中回忆说。
10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第一师1.2万余人进入灯塔。当夜,灯塔圩热闹非凡,附近民众送茶担水,送柴火、帮做饭,供应站调拨大米、粮油、肉类、马草等,向导争领任务,在大军得到补给后,带领先头部队经南湖抄小路直达河源和博罗,向惠州国民党驻军一九六师进逼。10月16日,惠州宣告解放。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