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竹壳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坚守与突围
让竹壳茶香飘进千家万户

■甘玉萍(右二)指导工人制作竹壳茶。
■文/图:本报记者 张平 彭冲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紫金竹壳茶制作技艺是河源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何让河源非遗推陈出新擦亮品牌?紫金人甘玉萍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蓝塘镇,接过父辈使命,在传承中让紫金竹壳茶焕发生机。
非遗技艺的传承
紫金竹壳茶又名葫芦茶,拥有近400年历史,是广东民间传统凉茶的代表,被誉为“不加糖的王老吉”,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甘玉萍家一直在生产、销售竹壳茶,她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竹壳茶。2014年,由于父亲年事已高,家里的竹壳茶生产作坊停工了。“希望能将竹壳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甘玉萍说。
2024年3月,甘玉萍辞去海南海口的工作回到蓝塘镇,接过父亲留下的竹壳茶作坊,成为竹壳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开了店铺,并建立紫金县蓝塘镇源峰竹壳茶厂(下称源峰竹壳茶厂),形成“前店后厂”经营模式。
源峰竹壳茶厂生产的竹壳茶以淡竹叶、金银花、菊花等为核心,遵循古方配伍,茶丸清香沁人,可闻可饮,保留草本原香,通过特殊加工配制而成,用竹壳将原料包裹。选料、蒸煮、干烤、包扎、烘烤及包装,源峰竹壳茶厂拥有传统手工完整工序,每日可生产3000条竹壳茶。“接下来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量。”甘玉萍表示。
开拓市场创新突围
近年来,紫金竹壳茶受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品牌局限性、人才培养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影响,市场知名度并不高。如何占有更大市场,如何赢得年轻消费群体,成为甘玉萍和当地政府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茶产业是紫金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增效益”方面持续发力。
蓝塘镇依托“百千万工程”,在政策引导与典型培育方面加大竹壳茶产业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与拓宽市场,推动竹壳茶产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蓝塘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表示,紫金竹壳茶在冲泡便捷性和体验感上,与现代消费者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习惯存在一定差距,茶企业应该加大产品形态创新,积极拥抱消费新趋势,加强品牌推广,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竹壳茶。
甘玉萍首先从产品形态上寻求突破,工厂从原来只有一种条状包装,开发出经济实惠型袋装、礼品型桶装、罐装和便携茶包式盒装等多种竹壳茶,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随着电商和直播带货模式的兴起,甘玉萍在销售端看到机会,积极拥抱线上模式。现在,源峰竹壳茶厂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都设有销售店铺,线上销售量占到总销售量七成,并呈现递增态势。
甘玉萍经常奔走于工厂生产车间,参加各类展销会和业务培训等活动,积极推动竹壳茶进入研学课堂。今年6月,她的竹壳茶项目获得2025年河源市“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创客大赛三等奖。“传统的产品需要传承与创新。”谈及工厂未来的发展,甘玉萍说,作为紫金竹壳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有责任把紫金竹壳茶发展得更好,让这一非遗宝藏被更多人看见。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