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多措并举提升区内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绿水青山

■风光旖旎的康禾保护区
■文/本报记者 梁驱远
■图/本报记者 欧阳柳
作为东江一级支流康禾河的水源涵养林,坐落于东源县东部的广东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康禾保护区)不仅是深圳、香港及沿河居民饮用水的“清水源头”,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总面积6621.4公顷的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铺展成绵延绿海,1396种高等植物与238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在此共生共荣,勾勒出生机蓬勃的自然图景。
近年来,康禾保护区深入践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通过科学管理、加强保护宣传教育、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强化基础科研和监测等举措,不断提升区内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有效筑牢生态资源安全屏障。
【严管善护】
打造万物和美共生之境
今年8月,康禾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工作中,发现一只羽毛色彩艳丽的鸟类。凭借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巡护人员判断该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头咬鹃。作为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物种,红头咬鹃通常仅选择生态系统完整、森林植被覆盖率高且人为干扰少的天然林区栖息。它的现身,恰似一枚闪亮的生态徽章,生动印证了保护区建设的实际成效。
走进康禾保护区,森林茂密,物种荟萃,完整的山地森林群落结构与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温床。据了解,2003年,康禾保护区记录的高等植物仅131科333属454种,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216科733属1396种。陆生脊椎动物的变化更为直观,从2003年仅记录21目87种,扩容至如今的25目23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从10余种跃升至27种,小灵猫、穿山甲等极危物种的活动轨迹频繁被监测设备捕捉。
目之所及的变化,源于该保护区管理处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据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康禾保护区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巡护机制,持续增加红外监测与现场巡护频率,织密动态监测网络;一方面创新社区共管理念,雇用本地村民为护林员参与巡护,严控外来人员进入核心区。同时,该保护区还联合东源县林业局,充分利用巡护系统和网格化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
如今,康禾保护区重大盗伐盗猎案件已从2010年前的年均3—5起,降至近5年的年均0—1起。保护区5处水质采样点中,有4处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清冽的河水顺着山涧奔涌而下,成为下游居民的“放心水”。
【科技赋能】
提升科教管理工作质效
近日,在康禾保护区内,一场特殊的发布会吸引了多方关注。活动现场不仅揭晓了“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康禾省级自然学堂”两大形象LOGO,康禾保护区管理处还与畅飞创新(广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无人机巡护、智能监测设备研发等领域展开长期合作,为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动能。
“康禾保护区面积广、地形复杂,以往传统的巡护、监测方式效率低且可能对脆弱生态造成干扰,此次合作正是要破解这一痛点。”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无人机将承担大范围植被巡查、野生动物踪迹监测等任务,比如追踪记录白鹇的栖息地范围、小灵猫的活动轨迹等,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无接触”保护,减少人为干预。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爱鸟+科技”课堂环节。参会人员在护林员带领下走进阔叶林,触摸树皮、观察蕨类,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用监测设备记录数据。“一直以来,保护区始终坚定履行自身职责,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特色,积极推进科普宣教工作。”上述负责人表示,后续自然学堂将以“分人群、重互动”为抓手,充分运用新引进的智能监测设备,打造差异化科普场景。如面向大学生和研究者开设“生态课题实践”,提供监测设备作为支持,鼓励他们围绕阔叶林生态、野生动物保护等开展相关研究;面向中小学生,推出“自然研学营”,通过“植物拓印”“昆虫观察”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播撒热爱自然的种子;面向普通爱好者,定时组织“科普开放日”,邀请专家带队巡山、讲解,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自然,成为生态保护的“流动宣传员”。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