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连平田源挖掘独特文化资源塑造“广东泸沽湖”旅游品牌

挖掘历史文化 古村奏响新韵

2025-10-17 10:19:01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被列入省级非遗的肖屋鱼梁

核心提示

国庆中秋假期,连平县田源镇火爆“出圈”,热气球升空、篝火晚会、稻田音乐节、鱼梁宴等16场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吸引百万人围观,带动群众增收超过13万元,成为该镇探索“非遗+生态旅游”的生动实践。

地处连平县南部的田源镇,九连山脉绵延环抱,新丰江水系蜿蜒流淌,形成“群山葱茏、绿水悠悠”的生态画卷。这座藏于科罗笔山下、位于新丰江畔的山水小镇,不仅有着秀丽的田园风光、山水之景,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这里的山水之色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田源镇生态基底深厚、人文特色鲜明,与云南泸沽湖的资源特质相似,同样面临着“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命题。因此,田源镇以泸沽湖为学习标杆,抓住当地最具有吸引力的亮点特色——鱼梁文化,探索“非遗+生态旅游”的路径,成为该镇突破发展瓶颈、塑造“广东泸沽湖”旅游品牌的关键选择,通过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挖掘历史文化、文旅品牌塑造等,服务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加快构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鱼梁古韵 传承水上智慧

在巍峨的科罗笔山下,新丰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环绕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田源镇肖屋村。在这里,隐藏着一个蕴含智慧的传统生活方式——肖屋鱼梁。这是当地村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捕鱼技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鱼梁,是一种利用河道地形以竹、木、石等材料筑成的传统捕鱼设施,通过巧妙的水流引导与拦截,让鱼群自然游入预设的陷阱中。据考,肖屋鱼梁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当地肖氏家族世代修建维护。据传,为增加捕鱼数量,维持族人生计,肖氏族长肖乐耕看着肖氏图腾中间的沙丘大坝形状,想到利用地形与水流的特性,设计出一种以卵石垒砌陂坝、竹木编织鱼篓建造而成的捕鱼装置——鱼梁,后来经过一段历史过程的改良,传承至今。

肖屋鱼梁选址结合了水文、建筑等学问,其建造工序复杂,多达几十项,制作所用的每块木头、每个石桩均有不同叫法,尺寸大小、位置高低也有严格讲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鱼梁捕鱼技术也曾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传承鱼梁技艺,使之重新焕发光彩,田源镇开始重视挖掘鱼梁文化。2022年,肖屋鱼梁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7月,肖屋鱼梁文化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详细介绍了肖屋鱼梁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此外,田源镇将肖屋鱼梁作为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在肖屋村入口处,用木、石、藤就地取材建造的肖屋鱼梁置于江面,让游客近距离了解鱼梁的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切身感受这种既不破坏生态又能可持续捕鱼的古老技艺。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田源镇举办了“寻田源鱼韵 觅泸沽湖光”2025年鱼梁文化系列活动,构建了多维文化体验场景。开幕式上,“一席田源·鱼梁宴”的发布让传统饮食文化焕发新生,通过非遗美食的创意呈现,让舌尖上的乡愁跃然味蕾;田源Logo与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则标志着区域文旅品牌化迈出重要一步。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16场特色活动精彩纷呈:热气球升空体验让游客从高空俯瞰万绿湖源头的山水画卷,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上梁”民俗表演与鱼梁集市通过活态展示传统技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鲜活魅力;稻田音乐会与篝火晚会则巧妙融合乡土气息与现代欢愉。

多元场景的叠加效应显著——线上互动量突破100万人次,线下吸引近10万人次游客打卡体验,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超过13万元,实现“生态流量”向“经济增量”的有效转化。此次活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万绿湖源头·鱼梁之乡”的旅游品牌知名度,更以非遗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样板,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成为田源镇在数字时代对文化传播新路径的生动探索。

叙说历史 唤醒乡土记忆

坐落在连平八景之一“戈峰耸翠”科罗笔山下的田源镇,不仅有传承数百年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肖屋鱼梁,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在科罗笔山麓下,静卧着新丰江畔的肖屋村,曾被称为桐梓园。据传,这与大哲学家王守仁(阳明先生)有着不解之缘。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奉旨出任南赣巡抚,驻军于此,为平定当地盗乱而日夜操劳。在驻军期间,他深感此地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遂将原有的“牛型屋”之名,改为更为文雅的“桐梓园”,寓意此地如桐梓树般坚韧不拔、生机勃勃。

沿新丰江东岸向南行进,不到十里,便可寻觅到王守仁当年剿贼时的驻军兵营和烽火台的遗迹,置身其中,仿佛还能看到他训练精兵、镇定指挥的身影。在当地,还流传着王守仁斩子、埋子的悲壮故事。相传,在平定起义军的过程中,王守仁为了严明军纪,不惜忍痛斩杀违反军令的儿子。

在肖屋村至半江道旁,一处河边的石壁之上,明代名将俞大猷的“班师谨识”水西摩崖石刻静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处石刻,是俞大猷在平定起义军后,班师回朝途中,为纪念这一胜利而刻下的。

水西摩崖石刻全文面积6平方米,镌60字,镌文散乱,疑为剑镌。该摩崖石刻全文为“明嘉靖丙寅岁二月初七日,总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张子弦、参议诸公高、游击魏寇治统督汉土官兵,剿戮叛贼李亚元等二万余众,四月尽,竣事班师,谨识。”

《惠州史稿》记载:“嘉靖四十五年,明朝命他的军队去围剿河源、龙川、英德、翁源、从化、和平六县的数万农民骚乱,他却围而不攻,后来民食尽且死。俞大猷不忍,称病解围而去,被围农民得以逃回。到万历三年农民再度骚动时,俞大猷却因此受到弹劾。”这一事件在《连平州志》《新丰县志》亦有记载。

这面石刻,面临悬崖巨石,容易为人所注目,俞大猷在此刻写字,亦是扬威、震慑之意。1985年,水西摩崖石刻被连平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连平县的名门望族,颜氏家族“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离不开颜氏第一代颜希深之母何太夫人的积善余庆。何太夫人是连平籍人氏,出身于连平州城何姓书香世家(曾出现“父子进士、叔侄同榜”),是连平颜氏荣穆公的原配夫人,因子孙贵,封一品诰命夫人。据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38回记录,颜希深时任山东济宁州知州,其母何氏看到难民哀吁不休,令儿子希深开仓济民,发粟赈饥。清末《坐花志果》(下卷)作者汪道鼎认为,后来颜氏一门数代显贵,“皆太夫人积善所致也”。

何太夫人墓位于田源镇水西村科罗笔山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占地面积132平方米,采用砖石和石灰砌筑。其墓地前面原立有一块恩荣碑,碑额刻文“恩纶”,碑文阴刻楷书:“乾隆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奉上谕:颜希深来京陛见,问知伊母年老,尚欲随任赴川,伊亦不敢奏请政补近地,似此母子俱知大义,情实可嘉,转用恻然。颜希深着调补江西按察使,其四川按察使员缺,即着石礼嘉调补,钦此。戊子季春江西布政使臣颜希深恭刊。”

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沉寂的古老智慧,如今正在田源镇重焕光彩。明代鱼梁的潺潺水声与当代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文化遗址成为见证历史的物质载体。这座岭南小镇积极响应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深厚人文底蕴,将湖泊资源、非遗与历史传承有机融合,使斑驳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合成生动的发展图景。

■文:本报记者 陈星 刘永菲 ■图:本报记者 欧阳柳

    上一篇:“湖泊+”业态持续丰富全面升级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