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充值,这些情况可退费
如今,手机支付的便捷性让未成年人接触数字消费的门槛大幅降低,孩子偷偷用家长手机充值游戏数万元,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后家长追讨无门等情况频发。不少家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消费账单,存在着这笔钱到底能不能退的困惑。为此,广东达伦(河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彦红进行了相关普法。
记者:家长能追回“熊孩子”充值款吗?
李彦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立实施的游戏充值等民事法律行为均属无效;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则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经父母(监护人)同意或追认方可生效,仅独立实施与自身年龄、智力相匹配的民事法律行为(如购买便宜的文具)有效。此外,《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下称《通知》)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金额亦作出明确限制:8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游戏单次充值不得超过50元,每月累计充值不得超过200元;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单次充值不得超过100元,每月累计充值不得超过400元。因此,若未成年人未征得父母(监护人)同意,私自进行高额游戏充值,超出《通知》限额或与其年龄、智力不匹配,父母(监护人)明确不予认可的,有权主张该充值消费行为无效,并要求游戏公司返还相应充值款项。
记者:签了游戏公司的承诺书,还能就同一事项提起诉讼吗?
李彦红: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活动的核心准则之一,若监护人当初自愿认可游戏公司的退款方案并签署承诺书,即意味着双方就该充值退款纠纷已达成终局约定,纠纷就此解决。此时监护人再就同一事项提起诉讼,明显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法院通常会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记者:家长如何预防孩子高额游戏充值?
李彦红:1.家长切勿用本人身份信息帮孩子完成游戏实名认证,若孩子后续发生高额游戏充值,家长将难以举证充值行为系未成年人独立操作,会极大增加退款维权的难度。
2.家长务必妥善保管本人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账户的信息及密码,避免因信息泄露而被未成年人获取,进而私自操作充值。
3.切勿在孩子常用的手机上登录本人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账户,同时避免开启手机钱包、快捷支付等功能,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私自充值的可能。
4.家长应定期核查本人微信、支付宝及银行卡的交易记录,一旦发现不明游戏充值流水等异常情况,需及时核实并留存证据,避免延误维权时机。(梁昕)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