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文旅解锁“白+黑”新模式,探索“山水+烟火”发展新路径——
不只青山绿水 更有市井繁华
■河源万绿湖景区
核心提示
7月的河源,万绿湖风景如画,万架无人机在万绿湖夜空拼出灵动鱼群,太平古街里五指毛桃鸡的油香、娘酒的甜香、艾粄的糯香顺着巷口爬进鼻腔。游客的手机和相机从“山水模式”迅速切换到“烟火模式”——镜头里,是湖面的青波,也是街边的甜品;是远山淡影,也是霓虹招牌。
今年以来,河源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构文旅价值体系,在守正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河源文旅交出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1月—6月,全市接待游客507.71万人次,同比增长14.46%;旅游总收入54.88亿元,同比增长15.59%。数字背后,是一套文旅“白+黑”公式:白天把游客交给山、交给水,夜晚把游客交给街、交给胃,再交给一场光影。
万绿湖5A效应外溢 品牌再升级
当万架无人机在万绿湖夜空闪耀出圈,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点亮河源夏夜,标志着万绿湖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正进行着从生态保护区到复合型文旅IP的蜕变。7月5日至10日,文化旅游周让万绿湖的品牌辐射力突破水域边界,形成“以湖带城、文旅互补”的发展新范式,万架无人机灯光秀就是其中一环。
“我们的订餐电话被打爆了。”在东源县新港镇经营菜馆的付小勇回忆道, 7月9日晚,是吉尼斯纪录认证之夜,这家距离表演区约1000米的酒楼创下单日翻台4轮的纪录。而在同一天的东源县双江镇,一家蓝染主题民宿的12间客房提前两周售罄。
万绿湖水产协会相关负责人林祥通表示,当前,万绿湖(库区6镇)渔业产量达300多万斤、从业人员数量超1000人,不少渔获直接供应给游客。林祥通18岁时便被父辈带上了渔船。“那时还没有禁渔期,除了遇上大风大雨或者家里有事,几乎天天都要出船。”回顾过往,林祥通感慨万分。他观察到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鱼的种类更丰富了,除了传统的品种,翘嘴、桂花鱼、蓝刀以及虾的捕获量也多了起来,万绿湖已然迈入“四大家鱼Plus”阶段;其二,销路大大拓宽了,随着近年开渔节等系列文旅活动的推广,万绿湖水库鱼的知名度提升,价格稳中有升,“以前主要在河源本地销售,现在珠三角、粤东地区的游客都非常认可我们的湖鲜。”
目前,以万绿湖为核心,东源县周边六镇已形成特色互补:新港镇的渔鲜市集、双江镇的蓝染工坊、锡场镇的野生茶体验等,共同构成“库区生态生活圈”。这种“核心景区带动、特色村镇支撑”的模式,使旅游收益真正惠及库区群众——2024年东源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8万元,较5年前增长43%。
新业态“链式”深化 体验再细分
今年,全市各县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如东源县的万绿湖文化旅游周、和平县的2025年“村超”全国赛广东河源和平赛区赛事活动、连平县的鹰嘴桃采摘活动、江东新区的古竹荔枝水果嘉年华活动等,深化文旅新业态,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源城区依托大同路夜间经济带,打造“深夜食堂”特色消费场景,商户通过严选食材品质、错峰经营等策略精准捕捉游客需求,同时借力外卖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东源县立足生态文化资源禀赋,成功创建万绿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黄龙岩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湖泊+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该县通过整合非遗文化资源,开发追龙文创创客工坊等特色项目,义合镇创新“一点双圈三线”发展模式,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串联红色研学、绿色生态和民宿发展三大功能圈,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江东新区依托“三江六岸”景观资源,发展郊野果园、自然教育基地等特色项目。古竹镇雅色村通过成立村集体控股的葡萄产业强村公司,打造集党建培训、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基地。该村还计划串联党建中心、巾帼农场和水果产业园等打造研学基地,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龙川县作为岭南文化活化石,依托佗城古镇与霍山丹霞两大核心资源构建文旅双引擎。佗城景区保存着秦代越王井、唐代正相塔等古迹,今年暑期推出的汉服免票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体验科举文化与南越王历史。霍山风景区则以玻璃栈道等新兴项目激活丹霞地貌资源,配合中高考生免票政策形成暑期旅游热点。
紫金县以茶产业为核心,通过“紫金蝉茶”品牌带动茶旅融合,开发休闲农业示范点。龙窝镇彭坊村通过代加工车间与黄花庄园采茶体验形成产业链,实现“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的转型。
连平县以“桃经济”为核心打造季节性文旅IP,鹰嘴蜜桃采摘节联动周边景区形成消费集群效应。当地充分发挥粤北生态优势,开发桃文旅综合体与自然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桃花节等品牌活动推动“文旅+农业”深度融合。新兴的康养文化业态与便捷的交通网络(赣深高铁辐射)共同构成发展支撑,使这个广东北部门户县逐步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格局。
和平县立足温泉之乡定位,热龙温泉度假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休闲疗养地。该县同步推进猕猴桃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和平猕猴桃”地理标志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商超,形成从种植到体验的完整产业链。阳明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赋予文旅更深内涵,王阳明平乱历史通过文化展等形式转化为可感知的旅游内容。
客家味道IP裂变 品质再优化
面对游客需求,河源客家菜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食材创新、技法融合和文化赋能等方式实现突破性发展。今年推出的“河源一桌菜”征集评选活动,系统梳理了民间的传统美食,将客家酿菜技艺与现代饮食需求相结合。
在技法融合方面,河源厨师大胆吸收粤菜、湘菜等菜系精华。黄坤生等名厨开发的酿金蚝,融合了客家酿技与海鲜食材,通过油炸和焖煮双重工艺提升口感层次。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建立的“课堂+实践”培养体系,推动研发了多道创新菜品,既保留客家本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为更好迎接游客,我市多家老店正进行品质升级。兄弟连美食广场将传统客家菜和新食材结合,文慧猪脚粉引入智能点餐系统,老店年营收获得增长。下角粮仓猪脚粉作为非遗餐厅,24小时营业模式填补夜间空白。其采用古法熬制工艺,带动周边形成非遗美食街区。
今年以来,源城区东埔街道将客家菜系作为味觉主线,联动桃花水母大剧院等文化场所,引导游客参与日间展演+夜间美食体验旅游路线。这种“白+黑”模式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黏性。
从“期中答卷”到“暑期攻势”,河源正把“5A效应、业态深化、味道IP”这三张上半年打出的好牌,迅速转化为“湖区联动、链式体验、品质优化”的三张王牌。
■文:本报记者 雷宇烁 ■图:本报记者 杨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