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和平大坝水背村:文明新风润乡土 绘就乡村新画卷

2025-07-28 10:25:12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陈星 叶春雨

走进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和平河流经于此,河岸两旁的闽楠、金丝楠木等树木迎风摇曳,翠芦莉花开正艳,健康步道干净整洁,白墙乌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各处。阳明广场、荷花池、休闲长廊等休闲设施,为村民提供了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水背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农文旅融合、绿美提升、共治创新”为路径,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要抓手,在乡村风貌、基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今年5月,水背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党建引领 筑牢文明根基

在水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外,一棵百年雅榕树枝繁叶茂,不少村民在这里乘凉休憩、闲话家常。水背村将这里作为宣传阵地,开展榕树下宣讲等活动,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水背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每月召开精神文明创建研究、部署会议,创新打造“党员干部群众服务户户通”“党建+网格”等特色党建品牌,将组织生活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大榕树下讲党史”活动不仅传承红色基因,更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筑牢基层组织堡垒的基础上,该村不仅通过夯实阵地建设,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功能,极大提升服务群众的便捷性与高效性,还选优配强“领头雁”及村“两委”干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激发党组织活力。同时,积极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吸引34名“归雁”人才返乡,党员队伍中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等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文明创建注入强大动能。

该村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乡亲捐资捐物支持绿美建设,带动村民自觉参与乡村绿化工作,积极在“四旁”“五边”进行绿化提升,共同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蓬勃活力。目前,全村打造“四小园”53个、小禽园81个、美丽庭院80户,共种植苗木1800株,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绿化美化水平。

以“分”促治 培育文明乡风

“自从实行积分制后,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花草草,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整个村焕然一新。”作为村里的保洁员,杨劲珍对村里的人居环境变化深有所感。

近年来,水背村大力推进“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制定了《水背村“网格+积分”乡村治理实施方案》,将乡村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按照“月评季考核”模式,以户为单位进行积分评比和奖励,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热情。

“推行积分制的目的不在于兑换奖品,而在于实现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村民从被动到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这才是乡村治理中最可贵的变化。”水背村党支部委员陈俊杰说。

在推行积分制初期,村干部坚持每月入户走访,耐心向村民讲解积分制的意义,并身体力行帮助村民打扫房前屋后、规整庭院杂物。经过半年的示范引导和持续推动,村民们的观念悄然转变,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参与。如今走进村庄,家家户户自觉落实“门前三包”,争创“美丽庭院”已成为新风尚,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全县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试点,水背村创新推出“线上+线下”积分管理模式。今年,水背村大力推广“粤治美”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可实现积分实时记录、查询与兑换,大幅提升治理效率,已吸引超80户家庭主动参与村庄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乡村治理有温度,文明才有根。水背村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施“网格+积分”模式,引导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让“积分制”成为激发群众自治活力的有效手段。如今,水背村一步一脚印摘得“全国文明村镇”桂冠,实现了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文明蝶变,让文明之花在水背村的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上一篇:河源队全胜挺进总决赛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