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源南镇走出一条“村村有特色、集体增收入、村民得实惠”乡村振兴路
产业“金钥匙”打开强村富民“锁”
■本报记者 张平 李建华 雷宇烁
初夏时节,源城区源南镇各企业开足马力抓生产赶订单。田间地头,五指毛桃、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生机蓬勃,“百千万工程”景象火热。今年以来,源南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通过盘活资源、做强产业,走出一条“村村有特色、集体增收入、村民得实惠”的乡村振兴路。
去年,源南镇“工业+”模式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其中,“水经济”成为增收致富源泉,源南镇双下村紧抓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机遇,依托该村优质水资源,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龙头企业入驻,不仅为双下村带来稳定的税收,还让村民在享受分红的同时通过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源南镇各村都有自己的路子:风光村依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鱼骨架”顺畅路网,打造农产品配送中心和电商运营中心;双下村通过土地流转成功引进双下物流园项目,直接或间接解决约2000人的就业问题;榄坝村、墩头村通过仓储租赁、商铺出租等方式,实现物业经济增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闲置资产变身“活资产”。
今年五一假期,源南镇白田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打卡,观光旅游火热。该村通过整合下坝生态基地、赢利水产、崇志茶产业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观光农业,形成“农业+旅游”的新业态,民宿经济让村民户均年增收约5万元。五指毛桃、水产、葡萄、茶叶……这些源南镇的农产品“金字招牌”,在规模化发展、深加工技术和农旅融合发展多重加持下,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将研学、乡村游融入产业链,村民在土地流转、参与经营的过程中,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源南镇还积极探索“抱团发展”新路径。去年以来,辖区5个行政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市场化运营集体资源资产,年营业收入超30万元。在数字赋能方面,风光村以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应用为抓手,首创全市农村资产网上交易案例,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时至今日,源南镇村庄越来越美、村民钱包愈来愈鼓,从“水经济”到农旅融合,一幅强村富民画卷生动展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