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首届鱼灯夜游活动圆满落幕
槎城夜游赏鱼灯 点燃文旅新活力
■市民、游客参加“千人鱼灯游”,观看特色互动表演。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讯 记者 陈星 5月2日、3日晚,我市举办了“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河源首届鱼灯夜游活动。此次活动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和文旅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为河源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活动期间,客家山歌、萨克斯、非洲鼓等各类精彩文艺节目轮番上演,非遗经典小吃、鱼灯制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体验非遗的魅力。“有很多小朋友喜欢我们的扎染玩偶。”在南园古法植物染的摊位前,摊主正在向游客介绍扎染产品。她表示,此次活动是宣传扎染非常好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河源的扎染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千鱼共舞·槎江光影秀”将鱼灯、渔火、江水巧妙融合,再配合山歌对唱、千人鱼灯游等民俗表演,展现出了河源独特的客家风情。“新丰江两岸的千人鱼灯游很漂亮,也很震撼;太平古街的夜市也很热闹,各种吃的喝的都有,玩得很开心。”游客陈女士表示,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感受到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文旅项目的创新。
鱼灯夜游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效拉动了河源的文旅消费,激发了城市文旅活力。太平古街和翔丰商业广场周边的餐饮、购物等消费场所的消费额明显增长;源城手信、河源手信等本地特色产品受到游客青睐;非遗经典小吃街更是人头攒动,市民、游客在观赏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各类非遗经典小吃。据统计,活动首日吸引了超5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拉动了河源的旅游消费。
此次活动还受到了央视、《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对活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展示了活动现场的盛况、游客的互动体验及非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河源的文旅发展增添了动力。
此次鱼灯夜游活动通过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夜经济的有机结合,以非遗展示、生态美学与城市IP的立体化建构,融合鱼灯、客家文化、水生态资源等元素,匠心打造了“鱼灯夜游”城市文旅IP,展示出河源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丰富了市民及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五一假期文旅消费,进一步提升了河源的美誉度、知名度,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