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城管部门创新设立“手工巷”,引导手艺人集中规范经营
“小修小补”托举大民生
■“手工巷”一角,摊主正在为居民修补鞋子。阳柳 摄
■本报记者 朱晓颖 田清秀 阳柳 通讯员 廖永清 钟文华
修鞋、开锁、配钥匙,缝补、改衣、修钟表……曾经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如今齐聚在一条小巷里,成为龙川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龙川县城隆兴路上,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悄然变身,成为县城居民口口相传的“手工巷”。这条小巷不仅承载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更成为了我市城市治理的创新典范。
满足居民需求
提升生活便利性
“4块钱,微信支付扫这里。”在“手工巷”里,魏阿姨正熟练地给旧皮鞋抹上鞋油、打蜡、抛光。不到5分钟,擦完的皮鞋透着柔亮的光泽,焕然一新。“以前修鞋摊在路边,找的时候要看运气,现在修鞋摊聚在一起,找起来更容易。”家住龙川县城中安小区的居民张巧,从魏阿姨处取走了皮鞋,提及“手工巷”,她赞不绝口。
哪里有配钥匙的?新买的裤子长了去哪裁剪?过去,为了找到这些“小修小补”服务,居民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手工巷”,大家能够快速、精确地找到所需服务,大大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提供固定经营场所
解决流动摊贩困扰
在“手工巷”经营修锁换锁摊的邱阿叔,从事这一行近30年,他的摊档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钥匙串。邱阿叔说:“以前在街上摆摊,城管来了我就走,城管走了我又来,像打游击一样。现在,城管主动给小巷装修,免费为我们提供摆摊的位置,还装上了照明灯和遮阳棚,大家都很感谢他们。”
“手工巷”的设立,考虑了摊档的经营特点和规模,在确保服务的多样性和便捷性的同时,也为手艺人提供了固定的经营场所,解决了他们长期以来流动摆摊的困扰。
今年10月22日,龙川“手工巷”正式营业,13户摊主入驻小巷,集中为居民提供服务。“我们结合前期现场调研、收集摊档的意见建议,通过就近选址设巷,在摊档长期经营的一旁小巷处,设置了修鞋、修表、配钥匙、专业缝补等固定区域,并在现场安装2排长椅,方便等待维修的居民歇脚,为摊档提供经营便利的同时,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规范与引导业态发展。”龙川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一大队三中队中队长伍孝柏说。
规范业态发展
让城市有“颜”更有“序”
在既有条件下,如何引导“小修小补”服务回归百姓生活?伍孝柏介绍,在以前,街域内存在的“小修小补”从业者数量众多、分布零散,修鞋摊贩就有十几户,他们打着太阳伞,分散在马路边,既占道经营,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市容市貌,遭到诸多投诉。
为破解这一难题,龙川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决定对特定巷子进行升级改造,设立“手工巷”,把路边有维修手艺的流动摊贩吸纳进来,破解“小修小补”实体网点不足、流动摊贩无序经营等问题,规范与引导该业态发展,让城市有“颜”更有“序”。
同时,该局还制定了“手工巷”的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时间、经营界限、经营类型、摊位顺序、卫生保洁等要求,形成更加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提升摊主和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确保规范经营、有序摆卖,让“手工巷”真正惠及群众。
“手工巷”的设立,是龙川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针对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服务意识,完善城市业态、功能、品质的一次创新尝试。“将进一步完善‘手工巷’的管理制度,并结合县城巷道的实际情况,再设置3至5条‘手工巷’,推动丰富‘手工巷’便民服务品类。同时,在主要街道、路口安装指示标识,让更多人知道‘手工巷’,真正实现居民生活便捷、摊主生计无忧、城市充满活力的美好愿景。”龙川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刘思华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