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种田、小程序养鱼、循环式养猪,我市因地制宜推进智慧农业
科技为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位于船塘镇黄沙村的东源东瑞(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当地配备了智能控温系统楼房猪舍。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雷宇烁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智慧农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自今年《河源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快培育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我市着力培育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指挥高效、主导产业各环节机械化全覆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各乡镇全覆盖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网。村民经历了从种植户、无人机飞手、农场维护员到培训师的身份转变。把养鱼工作搬进工厂、送进手机小程序,我市正以机械化建设和农业线上线下融合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智慧农业。
机械化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村民成无人机飞手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现在大部分水稻都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在收割的关键时期,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县、镇协助农户抢抓时间抢收水稻,充分调配收割机械和烘干机,全力保障稻谷收割、烘干工作,确保颗粒归仓。
去年,我市的农机总动力达83.71万千瓦,拖拉机注册拥有量达到5679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注册拥有量达到1554台,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0.79%,其中机收率达87.52%。
在机械化建设的基础上,水稻种植和收割正用上更多的智慧“黑科技”。近日,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迎来一名特殊的无人机“网红”飞手——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近年来,罗锡文研发无人驾驶农机,在下坝村建立无人农场,实现水稻种植全流程自动化。
无人农场并不是农场无人,而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环节实现机器换人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罗锡文及其团队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智慧化种植行列,有些村民正经历和适应身份的转变,从种植户转变为无人机飞手和农场维护员,并进一步向培训师的方向发展。如今,得益于智慧农业,当地建立了广东省规模最大、河源首个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选育、繁制、种植4800亩航天稻,1架无人机1天就能完成700亩地的农药喷洒任务。
从田间到指尖
为现代农业插上数字翅膀
当下,随着水产养殖场的规模和产能扩大,水产养殖企业正逐渐向水源充沛、环境适宜的新区域转移。河源水质优良,水量丰富,拥有华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和广东第二大水库枫树坝水库,为鱼类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慧农业。在位于连平县油溪镇金龙村的聪明鱼小九寨基地,通过开发“智能渔方”小程序,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查看鱼类养殖情况以及远程投食喂养,也可以查看每一条鱼从出生、养殖到被食用的全过程记录。在东源县灯塔镇结游草村的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区,在智慧水循环系统的助力下,养鱼工厂内一个水桶容积约35立方米,但养出来的鱼却与传统养殖模式下1亩鱼塘的产量相当。1个人就能管理30个水桶。目前该模式已在当地推广,带动当地300多户农户参与合作养殖。
智慧化养猪是将传统养猪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相结合,实现人工智能化养殖,切合当前广东作为猪肉消费大省的需求。如今,在东源县船塘镇群丰村和黄沙村交界处,已建成的楼房猪舍配备了智能控温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和自动投料系统,可以保障楼内温度保持在25℃至28℃,让产生的臭气得到及时净化。“二师兄”过上“躺平式”生活,可以节约工作人员日常的体力,变体力活动为脑力活动。东源东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游志兵介绍,通过运用智慧化技术,在猪舍内形成一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利用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1名工人管理2000头至3000头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