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东源县完善“四项机制”

打造全省最大规模水稻智慧无人农场

2024-10-21 09:44:08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记者日前从东源县改革办获悉,近年来,东源创新开展“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完善“四项机制”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聚焦推动柳城镇丝苗米全产业链升级,成功打造出全省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稻智慧无人农场——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下称智慧无人农场),形成“无人农场”+“水稻芯片”的“双核驱动”。

东源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推动党员干部走家入户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智慧无人农场从开始谋划到完成土地流转2000多亩仅用时8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完善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规范化、效益化、可复制化。建立国企参与智慧农场建设机制,以县属国有企业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方和智慧无人农场的项目建设单位,引进广东兆华种业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绿农业公司),建设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东源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解决农田质量不优问题。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机制,对柳城镇流转的5100多亩集约连片耕地进行等级划分,优化田块布局,根据水利设施分布,对农田进行整合和调整,确保每个田块资源均等、有水可用。加快完善配套设施,优化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机制,推动县内的“省道243线柳城至粤赣高速连接线段路面改造工程”和多条机耕道路建设,保障智慧农机通畅运行,让无人水稻种植成功落地。目前,示范基地年产水稻超3000吨、制种超500吨,带动全县育种制种面积扩大至5000亩,华航香银针种子在全市20余个乡镇全面推广种植。

东源完善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机制,解决农业科技含量低问题。引进高端农业人才和技术,以华南地区罕见的大面积连片的耕地资源优势,柔性引进罗锡文院士及其团队与万绿农业公司合作,共建柳城镇智慧无人农场,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部分无人化耕种,成功创建“东江航天丝苗米”自主品牌。致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在下坝村成立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开展智慧农业科研活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自荐、推荐、公示等程序,将183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备案在册,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信息库,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东源完善农业托管服务机制,解决联农带农富农效益低问题。组建本地农业托管服务队伍,依托智慧无人农场建设,在万绿农业公司的组织下,成立一支50人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队伍,帮助农户实现本地就业。目前,该托管服务队伍累计组织输出劳务近1.5万人次,为县内的多个乡镇开展农业托管服务约6万亩,助推县内撂荒耕地复耕复种5000多亩。依托科技力量服务农业发展,托管服务队伍利用“航天稻”和“无人机”两大技术资源,提供水稻“耕、种、管、收”全方位、专业性的农业托管服务,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推动实现联农带农富农,科学合理选取点位建设全程托管示范基地5个,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双增长”。目前,智慧无人农场带动村民就业超300人,帮助2700多户村民每年额外获得租金收入约390万元。

    上一篇:77志愿服务小队服务基层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