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紫金县好义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以“守望相助”赋能“百千万工程”

2024-09-23 09:58:37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紫金县好义镇“守望相助”矛盾纠纷调解队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本报记者 肖斌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非常感谢镇里的调解队工作人员,帮我们解决了长达39年的祖宅土地纷争,化解了我们两家的矛盾。”近日,在紫金县好义镇鹿塘村的一棵大龙眼树下,“守望相助”矛盾纠纷调解队成功调解了一起邻里土地纠纷,村民对此向调解队表示感谢。

去年以来,紫金县好义镇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在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及时了解群众诉求,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创新“守望相助”基层治理模式,赋能“百千万工程”取得成效。

化解39年祖宅土地纷争

近日,在好义镇鹿塘村的一棵大龙眼树下,一场看似平凡却又不同寻常的调解正在进行,矛盾的起因是黄某炎与黄某华因祖宅土地界线问题发生纷争。双方当事人对于自己的立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现场争得面红耳赤。“守望相助”矛盾纠纷调解队耐心聆听双方的倾诉,通过面对面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据悉,当事人黄某炎与黄某华为堂兄弟,争议地是两家祖上共同居住的祖屋,曾延续使用几代人。随着家族人员不断增加,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房屋权属关系愈加复杂。在20世纪80年代,双方父辈就曾因祖屋房间权属分配争议打过官司,经法院判决仍不满意。30多年来,双方当事人家属就因祖宅地方问题争议不断,两家人恩怨也越积越深。

在调解现场,好义镇党委书记周文发作为“守望相助”矛盾纠纷调解队成员之一,他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土地置换。

最终,在众人的见证下,两家人达成了土地置换协议,并握手言和。此次矛盾纠纷的成功调解,是“守望相助”矛盾纠纷调解队工作人员用心、耐心、真心换来的。此次调解让双方逐渐认识到,继续争斗只会让亲情更加疏远,还是希望未来大家要“守望相助”。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

基层治理新格局

“守望相助”矛盾纠纷调解队的组建,要从2023年说起。当时,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好义镇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创新形成“守望相助”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凝聚多元共治力量、动员社会力量主动投身“百千万工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据了解,自推行“守望相助”基层治理模式以来,好义镇在各村分别组建人居环境志愿队、生产生活服务队、矛盾纠纷调解队、民生实事热心队、公共服务代办队、舒心陪伴帮教队等6支队伍,通过“点菜式下单,点兵式服务”方式,构建起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服务机制、双向互助的合作机制、“敲门”服务的相助机制,成功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每一名群众都能成为好义镇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今年以来,好义镇运用“守望相助”基层治理模式,积极加强“干部+志愿”联动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吸收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等6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反诈、防溺水、城乡风貌提升、森林防灭火等宣传活动241次,义务清洁卫生、爱心理发、庭院绿化管护等267场次,帮助村民调解矛盾54起,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目标,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能高质量基层服务。

“‘守望相助’基层治理模式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次实践探索,不仅解决了基层‘谁来治理’问题,而且还克服了‘如何治理’的问题。”周文发说。

接下来,好义镇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加强党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便民惠民活动,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山茶油年产能达千吨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