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实干笃行谋突破 奋楫扬帆谱新篇

2024-09-23 09:42:34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谭绍丁

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河源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抢抓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机遇,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加压奋进新征程、攻坚克难求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即日起,本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系列综述报道,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

75载风雨兼程,75载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的河源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敢为人先、踔厉奋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河源建市时间)的16.7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348.22亿元,增长约80倍;

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88年的4.0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99.1022亿元,增长超过120倍;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8年的3.7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76.47亿元,增长近180倍;

……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在打造“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布局,在狠抓优质项目、增添新动能上“落子”,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活力上发力,聚力冲刺、实干决胜,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立市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金秋时节,走进河源各大产业园区,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只争朝夕、奋楫笃行的奋斗场景:项目建设工地上,工程车辆穿梭忙碌,建设者们紧盯目标抢工期、赶进度;企业生产车间内,各种智能化生产设备高效运转,源源不断产出的新产品,引领着全市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源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道路破破烂烂。1988年河源建市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今,河源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公路里程1767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1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200.6公里,普通铁路运营里程228公里,加上拥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东江航道,河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交通枢纽的底气更足。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源工业也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逐步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多元发展的格局转变。同时,河源还全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省级产业园区已实现五县三区全覆盖,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依托载体。

近年来,河源坚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重点打造“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以中兴通讯、西可通信、卓翼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主力军”,加快打造以智能终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生态好水,吸引农夫山泉、今麦郎、华润怡宝等企业集聚发展,打造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加快完善先进材料产业布局,吸引晟源永磁、信昌盛、惠集、英吉瑞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推动先进材料产业集企成链、聚链成群;以龙记、金三维、华益盛等模具龙头企业为牵引,招引模具配件生产相关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河源“1+3”产业集群正快速崛起:2023年,河源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在全省排名第九位,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加速向百亿级迈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了坚实步伐。

“农”墨“种”彩

描绘高质量发展新“丰”景

秋意浓,丰收至。

走进紫金县中坝镇上石村“芭乐味”黄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浓郁的“芭乐”香气扑鼻而来。“芭乐味”黄金百香果被誉为百香果中的“爱马仕”,零售价通常卖到每斤15-20元。自引种以来,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在河源,像上石村一样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乡村比比皆是。这与新中国成立前河源人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形成鲜明对比。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源农业生产基础单薄,粮食产量极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河源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截至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0.58万亩,产量达81.46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12亿元。

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贫困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河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3年,河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5元,农民持续增收势头良好,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聚焦粮油生产、重要农产品供应、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同时,着力发展“一粮二茶三佳果”,积极打造产值超100亿元的生态畜禽及超50亿元的丝苗米、油茶、茶叶等“1+3”农业龙头产业,农村经济出现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目前,河源已培育创建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0个“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实现了全市“一县一园”“一县多园”的发展布局;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4个、省级30个,省级现代化美丽牧场8个,初步构建了绿色农业全产业链。

与此同时,河源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丰富拓展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村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业态。今年,河源还精心策划了4条“乐游河源”主题线路和33条“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高度好评。

如今,行走在河源的乡村,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一个个现代化科技感十足的农业产业园、一张张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无不让人感受到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百花齐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同曲”

9月17日,河源市区坚基购物中心人气爆棚,节假日抽奖福利多多,“满减”活动诚意十足……商品持续畅销,消费氛围浓厚。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营独家经营的封闭模式被打破,河源市场商品日渐丰富,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文化发展、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河源积极招引知名商业龙头企业,先后开发建设坚基、万隆城、东源万达广场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有力填补了河源高端购物和商业服务空白,更好地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我一直想换辆新车,正好赶上市里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个人乘用车置换更新,我享受到了9000元的补贴。”汽车置换更新政策实施后,市民陈先生第一时间置换了一辆新车。

享受实惠的远不止陈先生。近年来,河源用足用好政策,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今年5月开展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直接拉动家电销售额超过3760万元,带动汽车销售额超过1.58亿元;每月发放的工会商超消费券及各主要商圈的促销活动,有力拉动了粮油食品、日用品等“吃、穿、用”基础类消费。

近年来,河源还大力发展“河源手信”经济,打造“万绿河源+县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品牌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服务机制,优化金融、文创、培训、咨询等服务,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支持产品做大做强;进一步壮大“河源猪脚粉”“八刀汤米粉”等产业,做好“客家一桌菜”,推动河源美食享誉四方、风行天下。

……

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1348.22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2.80%、37.03%、50.17%,第三产业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极度弱小成长为全市经济的支柱和引擎,发展成绩斐然。

使命在肩,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源人民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提升技能水平 守好绿色森林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