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紫金首个模式标本植物实现迁地保护

石楠叶小檗66年后“重现江湖”

2024-08-22 09:37:24 来源:河源日报

1a5d4b2c2275383d100934722ca88201_hyrbs0822001_003_01_s.jpg

image.png

上图:科研团队人员检查迁地保护的石楠叶小檗生长情况。下图:开花期的石楠叶小檗。

○本报讯 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记者昨日从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紫金县首个模式标本植物——石楠叶小檗,时隔66年“重现江湖”,并在保护区成功移植,实现迁地保护目标。

作为紫金县首个模式标本植物,石楠叶小檗最早于1958年由植物学家卫兆芬率领的标本采集队在紫金县乌禽嶂采集标本时发现,后经研究员胡启明于1986年在《植物研究》上正式发表,成为紫金县历史上首批被科学界认可并发表的新物种之一。自1958年我国植物学家在紫金县采集到最后一号石楠叶小檗标本后,至今已过去66年。其间,全球各地再也没有这一物种的发现记录,业界一度认为石楠叶小檗已经灭绝。

2017年,广东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在进行紫金植物资源调查时,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检索,发现石楠叶小檗在紫金县的分布记录。自此,科研团队便开始对这一珍稀物种的搜寻之旅。据科研成员、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李玉峰回忆,由于面临标本记录年代久远、具体点位模糊等困难,科研团队始终没有发现石楠叶小檗的踪影。直至2021年4月,科研团队终于在乌禽嶂海拔800米处区域找到石楠叶小檗。“现场仅存4株,该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其中1株因暴雨冲刷至裸根,而面临生存危机。现场完成数据采集后,科研团队迅速将面临生存危机的植株移植至保护区内的植物保育科普园,对其实施迁地保护。”

石楠叶小檗多生长于潮湿密林中,植物保育科普园环境潮湿,与植株原生境相似。经过3年多的近自然生长,移植的植株性状稳定,生长状况良好,实现该物种的首次成功引种和近地保护。

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叶钦良解释道,模式标本是物种命名、特征描述、绘图的依据和凭证,对物种名称的稳定意义重大,在分类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种或种级以下的分类群的命名必须有模式标本作为根据;模式标本必须永久保存。

研究模式标本产地对动植物的系统研究,种质资源的原地保存、保护以及准确确定保护对象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迄今为止,以紫金县为模式产地的模式标本有广东舌唇兰、紫金舌唇兰、河源堇菜、紫金短柱茶、石楠叶小檗、光萼紫金牛、长序润楠7个植物物种。

叶钦良表示,广东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将对石楠叶小檗开展繁殖机制和生物学研究,培育种苗回归野外,实现野外种群稳定增长。

    上一篇:认定无责,也需要赔偿?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