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和平县上陵镇:

做足一根翠竹文章 链式发展点绿成金

2024-07-18 09:51:50 来源:河源日报

■黄浩

和平县北部的上陵镇,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漫步其中,簌簌竹影摇曳,间或听得微风穿于竹叶之间,发出沙沙声,鸟儿附和鸣叫着,宛如天籁之音。静坐在竹林里,呼吸着新鲜的、淡淡的竹香,享受这个天然氧吧的馈赠,方知一片竹林,能净一片心田。

近年来,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上陵镇大力发展笋竹制品、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业态,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目前,上陵镇毛竹资源约有12万亩,每年可产出毛竹400万根以上,产值约4000万元,已成为和平县乃至全市的毛竹重镇,并被我市确定为“毛竹种植与产业化开发技术创新专业镇”。

做优一产:“土特产”

竹产业要发展,关键要在提升竹品质和竹产量上下功夫。近年来,上陵镇大力探索竹资源培育新模式,从竹林流转、笋竹抚育、低效竹林改造等方面发力,开展“林权变股权”试点,建设笋竹两用丰产高效示范园,推动竹资源扩面、提质、增效。如今,上陵镇竹林实现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亩产量大幅提高。

“大家都富才是真的富。”感受到钱袋子越来越鼓,上陵镇翠山村的群众喜笑颜开。翠山村有万亩成片毛竹林,峰恋叠嶂,常年翠绿,形成有名的“十里竹海”。今年,该村将村内部分竹林使用权、经营权承包给和平县国资委用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预计可为村民及村集体经济增收22.84万元。

此外,上陵镇积极打造竹林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利用竹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种植香菇、木耳等菌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体经营模式。

做细二产:“精加工”

苏东坡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更加充分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对竹制品的喜爱和创造。

如今,毛竹去除枝叶、剖竹为片,然后打包送往竹企业,被加工成各类竹产品:最粗壮厚实的竿部可以做成地板、家具;上部比较薄的竿可做竹编、筷子、牙签;竹枝可做成扫把;剩余的竹根和加工废料,可烧成竹炭……上陵镇立足“助企服务员”定位,推动竹加工设备、重要生产设施和加工技术开放共享,实施竹产业精深加工项目,持续打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二产产品结构不断丰富,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竹材加工企业4家,每年合计加工毛竹约150万根,“竹”尽其用,带活了整个竹产业链条。

翠林竹制品加工厂是上陵镇一家专门提供个性化定制竹产品的企业,竹制工艺品销往山东、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出口国外。竹制品加工业的良好前景,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据悉,该厂年加工毛竹已达8000吨,年产值提升至1000万元以上,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分红收入20万元。

做实三产:“农文旅”

从卖鲜笋、毛竹到卖加工产品,再到卖风景,上陵镇以竹促旅、以旅带竹,积极开发竹观光、竹康养文旅新业态,推广竹空间应用场景,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变现,并在多个领域热力迸发。近年来,上陵镇充分利用竹的色彩美、姿态美、动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以翠山村为中心,稳步推进翠山竹海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设,预计景区建成后每年至少可接待2万名游客,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关联产业年增收约200万元,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约40个。在完善配套文旅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培育集观竹、赏竹、品竹为一体的竹产业典型村,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将寨西将军山、罗村羊角石、米福盘石等旅游资源串珠成链,鼓励村民参与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文旅产品,实现村民全体增收、产业全面发展。

“土特产”走出去,“农文旅”迎客来。在上陵镇瑞丰生态农场,一间独具特色的竹木小屋里摆满了提篮、提盒、竹篮、竹篓、竹椅等竹艺制品。依托上陵镇特色竹文化,该农场成立竹制品加工坊,复原传承非遗阳明纸造纸技艺和传统竹制品制作工艺等,并将其融入民宿经营和乡村旅游活动中,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感,打造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上陵镇将始终立“竹”资源,纵向延伸竹产业链条,横向促进竹产业融合,切实做好“一根翠竹”接“二”连“三”的产业文章,持续奏响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的“竹之歌”。

(作者单位: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持续推动全市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