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好人”周文坚守公益初心
18年爱心路上不止步
■在敬老爱老活动中,周文与源城区埔前镇敬老院老人倾心交谈。孙红 摄
■本报记者 苏勇军
见习记者 廖司弦
近日,“河源好人”周文与队友们一起到源城区埔前镇敬老院开展“九九重阳日,浓浓敬老情”敬老爱老活动,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重阳节。活动中,她一会儿忙着为老人剪指甲,一会儿为老人打扫房间,还为老人送去牛奶、面包等慰问品。
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这是“河源好人”周文坚守公益初心的一个缩影。18年来,她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奔波在志愿服务道路上。
河源最早一批志愿者之一
时到如今,周文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景。2005年6月,周文看到有人在网上号召一起去市区笔架山开展清洁垃圾志愿服务活动,就报名参加了,并在心里悄悄埋下了志愿服务的种子。从此,她一有时间就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当年,她还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河源最早的志愿服务组织。
“我们应该算是河源最早的一批志愿者,当时只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情。”周文说。
累计献血9100毫升
近日,在市中心血站见到周文时,她正穿着红马甲忙碌着。看着身材娇小、体重不足45公斤的她,很难相信她曾经参加过36次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9100毫升。
周文说,自己原来体重刚好超过45公斤,达到女性参加无偿献血的体重标准,后来因为体重不足45公斤,所以无法继续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了。
当时,周文平均每6个月献血一次,已累计献血9100毫升,献血总量差不多是她体内正常的血液总量3倍。此外,她还参与了捐献造血干细胞采样。
结婚后,周文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体重再也没有达到45公斤以上。虽然不能献血,但是她坚持做一名无偿献血活动的志愿者,经常来到市中心血站,穿上红马甲,服务其他无偿献血者。
她说,期待自己有一天体重达标后,能重新参加无偿献血。
奔赴地震灾区抢险救灾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夺走了四川汶川及其周边数万群众的生命。周文内心一直无法平静,电视里播放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灾区画面反复在她脑海中浮现。为此,她心生一个念头:到灾区去,尽微薄之力,为灾区人民服务。周文与广州的几名志愿者取得联系后,向单位请了假,对家人谎称外出旅游,于6月初奔赴成都。“想做就去做了,如果犹豫不决顾虑太多,事情就办不下去了。”周文说。
周文说,到达成都后,他们联系到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先是在青羊区的一家医院帮忙照顾伤员。随后,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她与其他志愿者冒着随时都会发生泥石流和塌方的危险,赶到什邡的帐篷学校,为孩子们做心理辅导及其他善后工作。后来,在当地志愿者组织的安排下,她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科照顾伤员。由于她身材娇小,每一次帮伤员翻身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但她仍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帮病人吸痰、按摩、擦身,鼓励他们振作起来,与伤病作斗争。
一家四口齐参加志愿活动
每当周末有志愿服务活动时,周文一家四口齐上阵。周文的两个女儿虽然年纪小,但是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却十分积极。
多年来,周文一直以遵德守礼、敬业诚信、热心公益、孝老爱亲等家风家训要求自己,希望把老一辈的美好品德和作风传承下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周文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他们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参加学雷锋活动,一家齐上阵,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周文说:“一家人一起做公益就像在进行家庭聚会,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共同成长。”
有付出,必有收获。在18年的志愿服务路上,周文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四星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五星级志愿者、河源市无偿献血特等奖、“河源好人”“广东好人”等荣誉。2019年,周文家庭被评为河源市十大“最美家庭”。2020年,周文家庭被评为“广东省五好家庭”“全国五好家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