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大湖镇绘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厚植文化根基 助推基层治理
■本报记者 刘永菲 通讯员 黄茂盛
位于连平东南部的大湖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大湖镇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连平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和推动指导下,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围绕“红色文化”“契约文化”“乡贤文化”,重点构建多元解纷工作体系,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大湖之治”经验做法。
红色文化点燃基层治理“活力引擎”。大湖镇红色资源底蕴厚重,连平县革命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连平县工作委员会诞生于此地。大湖镇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治理,用红色擦亮平安大湖的底色。突出“党建+网格”,搭建由“县领导、镇主要领导—镇挂钩领导、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网格员”逐级负责的四级网格架构,在法治宣传、调解矛盾纠纷、宣讲红色故事、重点人员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抓好网格化治理,宣扬红色文化,邻里越来越和谐,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大家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大湖镇相关负责人说,该镇还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情地图”,将各村(社区)的群众、重点人员、基础工作人员、各方社会力量纳入“民情地图”中,做到底数情况全面掌握、流程管理全面打通、职责资源全面激活、治理工作全面落实,对村民的家庭情况、困难需求、联系方法等一目了然。目前,“民情地图”已登记6133户、涉及22040人,成为基层治理格局中干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暖心包。
契约文化柔性化解矛盾纠纷。大湖镇何新屋已发现207张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及民国年间的土地契约。契约体现了“诚信守约”“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涵。为创新社会治理,大湖镇通过多个渠道搜集当地契约故事,切实讲好何新屋契约故事,弘扬和厚植契约文化,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氛围中感受诚信,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文化的熏陶,在日常生活中培育良好的守信、守法意识,形成自觉“知信、守信、立信”的良好氛围。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大湖镇更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契约文化,按照“信用+调解”原则,采用信用惩戒倒逼当事人如实反馈、履约践诺,柔性化解矛盾纠纷。
乡贤文化推动群众自治融合发展。今年,大湖镇乡贤、爱心企业家曾迪顺定向捐赠大湖镇500万元,用于支持乡村建设。这一善举是大湖镇乡贤反哺家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湖镇积极打造沟通交流平台,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拓宽渠道、增加机会。积极探索建立“村‘两委’+乡贤理事会”治理模式,积极联系本村的致富能人、杰出代表、离退休干部等各领域的乡贤人士,形成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民主协商(议事)组织为补充,乡贤引领、村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提升基层干部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程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前有事要到镇里找乡镇干部,现在在村里找乡贤就可以解决,他们说话有分量,公平公正,大家都服气。”村民赖阿姨说。
大湖镇大力推动“枫桥经验”本土化创新实践,扎实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三个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品牌。2023年,该镇共调处矛盾纠纷36宗、信访件2宗,处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问题90余宗;“粤平安”网格员共上报事件692宗,办结692宗,办结率10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矛盾纠纷不上交”的基层治理闭环服务,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充分保障和普遍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