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东源县仙塘镇社工站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工作

“2345工作法”守护“朝夕美好”

2023-09-12 09:32:01 来源:河源日报

“王站长,你们这两个星期没来,我和孩子们都想你们呢,正盼着你们来。”受助者程妹(化名)看到东源县仙塘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下称仙塘镇社工站)的社工们,连忙邀请他们到家里坐下。

仙塘镇社工站是东源县建立的首批社工站,共有15名社工,其中持证社工13人,持证率达87%。该站在仙塘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社工、社会组织、社区慈善资源等力量,联合打造以“仙塘颐养”“仙塘护蕾”“仙塘善助”为主题的系列服务品牌,做精做细社工服务,用心守护“朝夕美好”。

以服务为导向

提高群众获得感

不久前,李晓念和其他社工帮助一对拾荒母女享受镇政府的临时救助政策服务、国奶养育工程慈善奶粉捐赠项目、社工站“微心愿”项目,让拾荒者程妹重返家庭,不再把拾荒的“食物”给孩子食用。

“当时看到孩子的奶瓶发黑、吃着不干净的食物,心里五味杂陈,想着一定要让这对母女摆脱糟糕的境遇。”李晓念说,他们联动社区志愿者、村干部进行危机介入,做心理辅导,经过3个月的救助服务,这对母女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

过去,“有社工”是一个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志。如今,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和复杂,仙塘社工越来越专注专业——如何为每一个个体搭建更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们通过‘分级管理’‘一对一跟进’的模式,建立‘一户一档’,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仙塘镇社工站副站长王健说,该站还设立A、B岗轮岗制度,除窗口以外的工作人员均下沉网格,充实到一线,要求社工熟练掌握各项办事程序及相关政策,更好地服务村民。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仙塘镇社工站累计入户走访困难群众和困难群体1015户5849人次,服务民政对象约4000人次,提供政策咨询1200次,完成走访建档1075个,成功服务42例个案。

加强站点建设

巧用“2345工作法”

王健已有6年“双百”工作经验,在他看来,居民的美好生活除了社区工作者的细致服务,也离不开专业的社工队伍。自2017年建站以来,他们公开招聘专职社工,并根据社工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个人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为低保户、特困人员、留守儿童等11类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丰富社工样态发展,提升社工标准化建设,仙塘镇社工站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站与点、点与点沟通,定期召开周例会、月专业学习会、团队建设会等,分享经验与做法,不断提升社工的综合能力。

此外,仙塘镇社工站还设立“2345工作法”,完善人岗匹配、队伍建设“两套机制”,构建资产图、服务对象图、问题图“三种地图”,问清“四个问题”(问清“他是谁”“为什么”“怎么做”“好不好”)研判制定服务计划,强化“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形成困难群体服务合力。“‘2345工作法’对我们帮助很大,让我们主动发现40余名‘应受未受’社会救助的群众,并为其提供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针对性救助措施。”王健说。

罗女士曾在仙塘镇社工站的帮助下,成功申请低保、解决生计问题、融入社区生活、学会健康管理,如今的她,也成为了“仙塘善助”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罗女士表示,当年社工们与她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她也将“助人自助”4个字牢记心中,并付诸实践。

据介绍,仙塘镇社工站将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通过不断加强社工站建设,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优质服务,持续彰显社会工作效能,努力打造新时代兜底民生服务体系“核”动力和“芯”平台,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刘伟萍


    上一篇:引领乡村文明“风向标”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