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龙川县龙母镇藕塘村有个教育世家

家族五代11人续写百年教育情缘

2023-09-11 09:50:59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胡丹心创作出版了《寸草春晖》,记录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受访者供图

从龙川县龙母镇藕塘村村委会出发,步行几十米就能看到胡丹心的院子,打开院门,走到屋门口,抬头便看到悬挂的“心晖庐”字样的石刻牌匾。“这是我取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作的名。”80岁的胡丹心老师说。从事教育事业26年,已经退休将近20年的他身上仍保留着教师的儒雅气质。

从清末民初算起,胡家五代共培养出了11名教师,他们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对教育的奉献精神绵延至今。

教育精神代代传

创学育人受爱戴

胡丹心家从事教育事业起源可追溯至他的曾祖父胡德生,其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名私塾教师,是当时家中的邑庠生(秀才);祖父胡师懿则师从被誉为“岭南三高”之一的晚清名画家——高奇峰,毕业于国立广东美术高等专科学校(现广州美术学院),于1926年与多位乡贤共同创办铁场中学,后长期任龙川一中美术老师一职,在学术上颇有造诣,擅画山水、动物,为人师表,深得师生钦佩;胡丹心的堂伯父胡鼎福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现中山大学),在1950年至1976年间,辗转于龙川二中、龙川一中、铁场中学、赤光中学、佗城中学任职,最后重返铁场中学,并于1976年退休。

对胡丹心从教影响较大的是其父胡鼎育。“我的父亲一生跌宕起伏,却依旧没有熄灭对教育的热情。”胡丹心说。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的胡鼎育先后在龙川二中担任过数学、体育、地理、英语4门科目的教学工作,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地理和英语科目的教学工作,他选修过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函授课程,参加了惠阳专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英语师资培训班,在教育事业上耕耘了14个春秋,学生爱戴、敬重他,同事赞赏、认同他。

1983年,胡鼎育不幸因病去世,“出殡那天,有100多名师生为我的父亲送葬。”胡丹心说。胡丹心在为父亲治丧时,提笔“悲春蚕丝尽,哭蜡炬成灰”为挽联,其中既有父子间的孺慕不舍之情,也有着对一名老教师的浓浓哀思。或许正是因为家中浓厚的教育氛围,胡丹心对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并没有太多的犹豫以及退缩,他觉得和父亲一样,都有着一颗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之心。

26年教育生涯

勤奋拼搏不认输

1962年,胡丹心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78年,经高中同窗戴戈的举荐,当上了廻龙中学的代课老师,开始了他26年的教师生涯。

“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不是在于索取,而是在于奉献。”胡丹心在他的著作《寸草春晖》中提到,他在三尺的讲台上,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自1980年12月,胡丹心转正为廻龙中学的公职教师后,怀着对教育的无限热情,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学生们都说,我像一头充满精力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1983年,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胡丹心提出调职申请,回到了母校铁场中学担任英语老师。“来到铁场中学后,当时有人认为我一个高中毕业生担任高三英语老师是自不量力。”胡丹心说,但他并没有受到打击,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他在英语上继续深造,多读专读英语类的书籍,编写出《高中英语试题题型汇编300题》。1984年,胡丹心还通过了成人高考,考取了惠州教育学院的广东省首届广播英语业余师专班。

1984年8月高考,胡丹心所教授的学生英语成绩不负所望,都拿到了优良,令全校师生赞叹不已。回忆起当初“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子,胡丹心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身为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他认为自己努力深造,是人民教师该有的精神。

崇文育人声不息

教育事业后世延

2004年,胡丹心从铁场中学退休,为执教岁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教育事业26年的付出,也在退休的年岁里得到了回报,每年教师节或新年前后,胡丹心都会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一封封祝福书信和一句句关切问候,在师生聚会上,听着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有所建业,胡丹心心里充满了欣慰。

“我觉得我的一生都留在了铁场中学里。”胡丹心欣慰地说,他和他的父辈都在铁场中学留下足迹,胡丹心的三个子女先后都在铁场中学就读。

“我退了休,有了孙子,后代都学有所成,业有所望。”胡丹心高兴地说。长女胡鹄飞接过了胡丹心的衣钵,英语专业毕业的她成为中山市一所小学的教师,“成为一名教师,我感到很荣幸。”胡鹄飞说,任教以来她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名班主任”“优秀教师”等,得到了学校负责人和家长、学生一致好评,她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她的影响和教育,正如胡丹心任职时期对学生的付出,胡鹄飞也深刻明白“老师没有爱,就教育不好孩子”,所以她深爱自己的职业,也以这份职业为荣。

在浓郁的崇文育人思想的熏陶下,胡丹心的孙子胡钰书现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老师。对于孙子的选择,胡丹心说:“上溯至曾祖父,下延至子孙,书香传承,实乃令我倍感自豪。”(本报记者 梁昕)

    上一篇:志愿者关爱五保老人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