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我市掀起客家文化及非遗文化研究热

客家文化大家谈 非遗飞进百姓家

2023-04-17 10:18:12 来源:河源日报

0417004_002_01_s[1].jpg

■紫金传统花朝戏《卖杂货》。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近半个月来,每天傍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龙狮队的20多名学生都会集合训练。这支队伍获邀将参加2023年河源市男子篮球联赛开幕式表演,学生之所以加紧训练,是希望能在表演中向市民展现舞狮的文化魅力。指导老师秦铃将民族传统体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从2021年开始,就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组建起了首支龙狮队。

近年来,我市掀起客家文化及非遗文化研究热,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活化利用等方式,积极探索客家文化传承、非遗活化利用的路径。围绕客家文化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市将以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扎实推进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贡献文化力量。

百家争鸣汇河源,

“把脉”客家文化

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春天里,第十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先后在我市举行。2月25—26日,国内近百名知名文化专家、学者齐聚河源,以“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展开研讨,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月8—9日,来自全国各地40所高校的近70名专家学者齐聚河源,“以方言唤醒文化认同”,“把脉”客家方言,共商语言保护与传承。

两大全国性高水平学术平台密集式在我市举行,不仅是因为河源客家文化在全球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更是我市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而带来的成效之一。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客家文化探源工程,打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名片,擦亮了赵佗文化、阳明文化、颜氏文化等客家名人文化,发展了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和平墩头蓝、客家山歌等一大批非遗文化,保护了龟峰塔、林寨四角楼、茶耳屋等一大批客家古建筑。

传统文化进校园,

增强学生认同感

“太精彩了,原来故事可以用客家话这样唱出来、演出来!”源城区东埔中心小学的学生刘锦轩在学校操场观看了一台客家山歌小戏专场演出后,兴奋地和同学们讨论着,还煞有介事地学起了戏里的动作。随着越来越多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走进大中小学校园,走近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年轻一代。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我市实施“传统文化艺术体育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以“1+1+N”活动模式,将建设文明校园同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培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

据介绍,首先是推动创建“传统文化传承校园”,其中源城区康宁路小学从编排“狮舞操”开始拓展至各类艺术课堂,以客家猫头狮舞+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通过“说萌狮”“写萌狮”“画萌狮”“做萌狮”“演萌狮”的方式,开展“非遗小达人”“萌狮艺术展”“萌狮大课间狮舞操”等特色活动。其次,我市联合深圳、广州及本地的高校开设非遗文创设计、研学、传承培训等课程,推动墩头蓝纺织技艺、忠信花灯等非遗项目创新转化,建立“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

此外,我市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育进校园实践”,通过教师讲授、实地考察、传承人进课堂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课程。

探索非遗活化利用,

落户乡村为产业赋能

春日的夜晚微风吹拂,紫金县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一出由紫金县税务局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税宣花朝戏《相儿媳》正在上演,幽默诙谐的剧情、载歌载舞的表演、朴素健朗的唱腔引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原来,自2016年以来,紫金县税务部门将花朝戏与税收宣传巧妙结合,每年围绕税宣月主题,把最新税费优惠政策、群众关心的税收热点等融进花朝戏,让税收宣传凸显本地特色。

这是非遗文化活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市在寻求适合本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不遗余力。据了解,我市在景点、街区、民宿等常态化运营的文旅空间,实施“河源‘非遗+’融合创新接力计划”,目前已在3家客流量较大的民宿和5个全域旅游点设立了河源首批“非遗+”接力点。同时,结合节假日,邀请传承人到民宿现场展示并与游客互动,形成浓厚氛围。

我市还探索让非遗传统工艺为产业赋能,积极推动“非遗工作站”等创建工作。其中,彩扎(楼镇彩扎)项目带动周边镇村村民参与流水作业;“忠信花灯”项目借助节庆习俗和景点合作方式,100多名传承人参与花灯制作;依托“石坪茶制作技艺”项目,通过“万亩茶园基地+农户+旅游”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约1000名村民参与种茶、采茶、制茶及研学。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