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市民点赞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变化

改变看得见 幸福摸得着

2023-03-28 11:07:12 来源:河源日报

■志愿者为市民提供饮水服务


■文/图:本报记者 苏勇军

经过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河源正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公园繁花似锦,道路平整畅通,市场整洁有序。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不少市民表示,城市环境越来越美,生活更加舒心幸福。


城市整洁干净了

市民生活更舒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人民更幸福。市民刘丽华住在新市区,在老城旺角上班,看到沿途道路不仅洁净,而且沿途划了醒目的交通标识标线、停车线,绿化带整齐美观,她开心地说,河源变得越来越干净了。

市民樊秋红说:“河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变得更加干净,而且小区里有人上门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随着乱摆卖现象的减少,道路交通有序,车子停放整齐,看着就舒心。”市民方少君说。

“这几年周边环境变化很大,公园比以前更美了。”市民刘秀阳说。


文明素质提高了

市民生活更和谐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厚植文明沃土,需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坚守文明秩序,是城市文明的内在核心与灵魂,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所在。

市民刁碧娴说:“环境卫生看起来是小事,但最能反映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这些年,城市变得干净了,群众是最大的受益人。”

市民万美娴说,前些年,个别市民习惯性闯红灯,劝都劝不住。现在,这种现象很少出现。随着我市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了很多,这充分说明文明意识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市民罗声利经常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在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的过程中,很少看见市民闯红灯了。


文体活动丰富了

市民生活更多彩

前日下午,在市体育馆内,一群市民正在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已经退休多年的市民杨少勤经常来市体育馆打羽毛球,他说,随着我市体育场馆的不断完善,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场所,退休生活越过越有意思。

每逢周三,市文化馆老年活动室会传来阵阵美妙的乐曲声。循声而去,只见20多名中老年民乐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二胡、扬琴、琵琶等乐器合奏民乐。随着一次次地学习和练习,活动室里传来越来越多美妙的乐曲声,也传来了民乐爱好者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

“每周三和周六,我们都会准时到这里排练曲目。”市民陈耀南说,市文化馆曲艺班的开办,为全市民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活动的场所,也为大家创造了登台展示的机会。丰富的文艺活动,不仅充实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也充盈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民曾演霞表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可以让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她在河源很享受这样的文化生活。


志愿服务多样了

市民生活更美好

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市各大景区、公园等地,都有一个温馨的志愿驿站,一年四季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饮水、爱心药箱、便民雨伞、应急充电、旅游指南、WIFI、城市交通咨询等服务。在市区的主要交通路口,每天都有志愿者开展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共有23.8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

提起志愿服务,不少市民竖起大拇指。“志愿服务是一种人文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市民林远平说,志愿服务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游客,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经常与同学一起到河源文化广场志愿驿站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朱迎迎说,每天都有志愿者活跃在市区大街小巷,他们是街头最美的风景。

截至目前,我市在“i志愿”系统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2748个,注册志愿者超过30万人,人均服务时长超过69.9小时。

这些数据的背后,体现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日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更加规范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壮大的志愿服务力量和持续升温的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如今,在河源,文明城市创建逐渐融入市民生活,市民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