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我市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让困难群众“日子有盼头”

2023-01-31 09:47:38 来源:河源日报

0d08e33eaf859b4333ccbad5ba792e09_0131003_001_01_s.jpg

■源城区源西街道社工站社工温雪玲(右)向低保户何伟强宣传民生政策

编者按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2022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扎实有序推进市“十件民生实事”办理,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今日起,本报推出“民生实事 幸福河源——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盘点”系列报道,聚焦2022年市“十件民生”实事,一起感受我市民生事业发展的步伐,分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慧荷

“感谢党和政府,帮我解决了很多困难问题。”近日,今年80岁的源城区城镇特困人员罗思毅收到了1386元的救助金。这笔实打实的补助,对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的罗思毅来说,极大地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让他安心养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2年,我市将“继续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列入“十件民生实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市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把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66元、606元,城镇和农村低保补差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54元、300元;城镇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386元、970元。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给全市困难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点点滴滴的改变汇聚成百姓的“幸福增量”,为群众的美好生活注入了新的动能。

补助金月月到账

惠民政策暖人心

“提标之后,生活比以前更宽裕了些,日常的开销以及看病买药都需要花费很大一笔钱,政府给予的低保补助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1月30日,记者前往源城区安康花园廉租房采访城乡居民低保提标情况,66岁的何伟强与记者聊了起来。

何伟强的儿子从出生起就被诊断为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何伟强及其妻子因患有疾病没有劳动能力,家里的担子落到了他女儿一个人的肩上。低保标准的不断提高,让何伟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现在,补助金月月及时到账,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何伟强激动地说。目前,他家4人享受低保待遇,一个月能领2696元,再加上其他补助,基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平日里我们社工会对社区低保边缘家庭开展入户走访核查工作,确保民生政策‘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据源城区源西街道社工站社工温雪玲介绍,为全面、准确了解困难家庭的实际生活状况,切实把社会救助政策落到实处,社工通过入户走访,认真核实困难家庭人员的收入、住房、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等信息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并详细询问困难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难处,确保低保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真实有效。同时,向困难对象积极宣传民生政策,提高广大群众对政策的认识,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困难群众,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提标扩面

百姓幸福感不断提升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去年,全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把保障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坚持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的原则,持续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提标扩面,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全市享受低保救助30822户75372人,其中城镇居民2606户5637人,农村村民28216户69735人,共支出城乡低保资金43114万元。全市纳入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3074人,其中城镇特困供养人员397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2677人,共支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15383万元。这一系列数字,展现出民生福祉更加夯实,也为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写下生动的注脚。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立足工作职责,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群众生活更有盼头、更有甜头,让河源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