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中坝镇北坑村党群老少齐学党的二十大精神
特色产业兴乡村 农民增收渠道宽
11月,万物丰收,深秋落日藏云端,照耀着山脊边上的村庄,把乡间的稻田装点得格外美丽。茶业、供港蔬菜、橘园、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温氏养鸡……在紫金县中坝镇北坑村,特色产业百花齐放,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北坑村的党员干部们以“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北坑土地,带领村民谋发展,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为乡村振兴增添美丽“新底色”。
党群老少齐聚首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进北坑村,只见这里青山环绕,古木葱翠,生机盎然,宽敞的柏油路盘旋而上直抵房前,崭新的球场、亮丽的小公园、干净整洁的碧道,无不向人们展示着村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
位于北坑村中部的红星广场,是村民平时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广场旁边的小卖部人气十足。村民们在干农活的空隙时间、晚饭后,都会自发聚集在这里,收看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报道。“我们村的党员干部,也会在现场跟村民一起互动学习。”北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海华告诉记者,全村干部群众掀起了一股学习、热议、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连日来,北坑村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部分村民及村民代表大会,以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要点发布在党员群、村民代表群、朋友圈,多形式、多举措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宣传,确保第一时间传达到位,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发挥工匠与能手主动性
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我市为数不多、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基层青年村干部,张海华放弃了在珠三角的事业,于2020年返回家乡,投身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组织需要我,我就回来了。”回到北坑村的两年多来,他走遍了村里每块土地,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张海华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新方向和新举措。党员们对该村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与支持,村民们还决议通过了该村温氏智能鸡舍的完善投养计划与措施。
北坑村的温氏智能鸡舍,是翁塘生态种养家庭农场的产业项目之一。完善鸡舍设施设备,争取今冬明春投产,这是该村充分发挥当地农村工匠和养殖能手的主动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举措之一。“希望自己能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专业知识指导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出力。”该农场负责人张学文表示,将全力配合村里的产业规划,做好与温氏公司的协调,力争尽快投产。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享受乡村振兴的红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深受鼓舞,作为北坑村党支部书记,我要把党的好政策及时向群众宣传,并让村民们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结合北坑村实际,张海华将“种”“养”作为该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他将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动物医学”以及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整合到特色产业拓展中。
据了解,近年来,北坑村由村“两委”干部成立的独立合作社,推动“一村一品”南药种植产业发展,实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入股”的运行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收入;茶产业每年带动5000人次农民劳动力;“菜篮子”供港蔬菜种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包销包技术指导,引导农户种植蔬菜,提高农民收入。
“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村民李艳霞一边笑着说,一边端出红枣、橘子等水果招呼客人。“听党话,跟党走。”管理着近20亩蔬菜种植基地的村民张玉谦,见证了近十年来村里的点滴变化,感慨万分,“民族的复兴,就是人民的希望。”他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一定会更加富裕、强盛,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见习记者 朱晓颖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