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市市场监管局严监管促公平、保安全守底线

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11-07 09:36:26 来源:河源日报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握“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着力抓改革优环境、严监管促公平、保安全守底线、提质量强动能、夯基础增能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把畅通市场准入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首要环节,加快“放管服”改革,强化制度创新,着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环节,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以推进改革为先导,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更高水平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一是深化商事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推动出台《河源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不断提升我市企业开办便利度,我市企业开办时限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5013户,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4.96万户、同比增长6.13%,增幅保持平稳。二是创新“两品一械”跨县区综合监管,积极探索“检查+技术+执法”的融合监管模式。三是推动出台《河源市推进要素市场运行监管行动方案》。四是不断提高服务市场主体发展能力,出台《河源市市场监管局关于精准帮扶市场主体扎实助力稳住经济的若干措施》。

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筑牢市场安全底线

以保安全为底线,全方位筑牢市场安全屏障,更大力度为我市实施“七大行动”保驾护航。一是织牢织密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安全网,牵头做好农贸市场和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专班、医疗器械企业疫情防控专班工作,充分发挥药店“哨点”作用,推进“互联网+冷库”视频建设,摄像头安装比例达95.7%、全省排名靠前。二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系列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查处食品案件366宗;我市特殊食品经营者加入率和填报率均为100%,排在全省前列。三是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持续强化,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药品抽检和监测工作。四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特种设备超期未检等专项整治以及重要时段安全生产大检查,扎实开展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五是产品质量安全和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管持续强化,加强重点产品抽查,深入推进电线电缆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同时,以大监管为方向,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更强支撑大市场高质量发展。我市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逐步完善,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价格监管工作持续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不断加强,“规直打传”工作力度持续强化,先后深入开展涉及养老诈骗、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加强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有着紧密联系的日常网络平台(网站)监测和重点领域广告监管,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12315网络投诉平台作用。今年以来,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3336件;全市共查处案件1437宗,罚没790.5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刑案件11宗。

创新完善监管方式

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创新运用新型监管方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相融合,科学运用信用监管风险分类结果,挖掘监管重点,提高监督检查的靶向性、精准性,提升监管效能,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法治建设,持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市场监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市场监管部门的应急管理体系。

以提效能为支撑,进一步夯实市场监管基础,更高质量构建市场监管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年报信息公示工作,我市2021年企业年报公示率为98.06%,位居全省第二。二是纵深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相融合。三是积极开展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整治提升行动。截至目前,我市列入省民生实事的24家(第一批)市场改造任务已全面按时完成;38家(第二批)市场改造任务中,已完成11家,已动工16家。

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提升供给质量水平

以强质量为重点,稳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更深层次助推我市加快培育“五大产业”。一是围绕电子信息、水经济等产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对第二届市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进行表彰。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新增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圳品”1个。三是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深入实施计量惠民行动,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四是稳步推进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计量检测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省质量监督加工食品(饮用水)检验站(河源)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能力水平提升项目建设。五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工作,推动出台《河源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今年以来,我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7件,较上年同期增加0.51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22笔,金额1.72亿元,同比增长65.98%;2个项目获得第23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龙川山茶油”申报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告受理;“东源仙湖茶”“和平猕猴桃”“康禾茶”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申请并获受理。(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戴小茜)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