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举措,促进“粤菜师傅”高质量就业创业
搭建平台输送人才 学习厨艺实现价值
市区大同路的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上灯火明亮。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见习记者 朱惠思 通讯员 程子跞
昨天上午,李鑫海在中式热菜课程上,先是演示教授了一遍“虎皮青椒”的制作方法,然后耐心指导学生们进行烹饪实操。9月刚入职惠州市西湖技工学校任烹饪教师的李鑫海,是今年河源技师学院烹饪高级班的毕业生。尽管初入职场,但他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李鑫海的求学就业经历,正是许多准“粤菜师傅”成长成才的缩影。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市多措并举、创新模式,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尤其是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的兴建,让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和乡村青年入行烹饪,学得厨艺,实现人生价值。
产教融合,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李鑫海的同学和师哥师姐中,有留在本地工作的,也有被推荐到珠三角等地就业的,有在星级酒店做后厨的,也有自己创业开烘焙店、腊味店的。“这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河源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教师杨衍城告诉记者,该校与河源本地的希尔顿酒店、铭厨世家、巴伐利亚庄园,以及珠三角的客家班、春满园等大型企业都有合作,输送准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并就业。“转正后工资3500元起步,还有‘五险一金’,待遇可好了!”杨衍城笑着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联盟等方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除了加强职业教育院校与大湾区院校、企业的交流合作,我市还协调指导市餐饮协会与广州、深圳餐饮协会签订粤菜师傅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加强交流合作,打通“融湾”通道,近几年每年为大湾区输送粤菜师傅人才1000名以上。
“‘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使得客家菜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杨衍城介绍说,客家菜是粤菜地方风味流派中的重要一员,在广州、深圳等大湾区中心城市,会做客家菜的粤菜师傅需求量较大。拥有扎实的烹饪基本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院校学生受到了用工企业的欢迎与“争抢”。
“技能可以改变人生。”李鑫海表示,要将自己多年来所学所悟传授给学弟学妹,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在就业创业路上少走弯路,希望他们也能像自己一样,在烹饪这一行实现人生价值。
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成为就业创业首选之地
位于市区大同路的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以古朴典雅的装修、错落有致的灯光、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吸引着游客与市民。走进县区主题馆,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一幅幅河源各县区特色传统美食展示海报。客家酿豆腐、客家酿猪肚、五指毛桃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代表性传承菜品、特色传统小吃,在这条街上都能品尝到。
“这条街既是传承弘扬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又是‘粤菜师傅’们就业、创业的首选之地。”市餐饮协会秘书长邹红桃介绍说,该街区的厨师大多是经过“粤菜师傅”工程系统培训后,受聘留在这里就业。据统计,自今年6月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试运营以来,已开展了10期约300人次的“粤菜师傅”培训,内容涉及技能和食品安全培训。经培训结业的学员,有部分通过相关合作输送至惠州、广州、深圳等地。
作为粤北地区首个“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项目,该街区着力打造集餐饮食材企业管理、餐饮从业人员管理、培训监管、诚信体系建设、精准推送就业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构建“粤菜师傅+休闲餐饮旅游”发展模式,形成旅游带动美食、美食带动旅游的良好局面。
传承粤菜文化,
打造“食在河源”品牌
我市积极构建“粤菜师傅+文化传承”体系,打造“食在河源”品牌。去年,我市在全市范围认定10道本地菜品,并申报了河源客家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升客家菜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特色餐饮带动旅游业,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我市还邀请“中国厨王”阮仲孟回家乡进行客家菜及其他菜系授课,并现场推广传承粤菜文化;举办河源市“粤菜师傅”客味创新擂台赛、“最美厨师”评选等赛事;利用主流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到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就业创业。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持续完善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内涵建设,通过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擦亮“粤菜师傅”文化品牌;搭建粤菜师傅招聘平台,促进有烹饪技能的人才就业,实现“点对点”人才招聘;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粤菜师傅”工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