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支教教师梁秋鹊:夜夜吸氧入睡,只为看见那一张张笑脸
■本报记者 谢少娜
7月15日,戴着洁白的哈达,带着对远在西藏学生的牵挂和思念,梁秋鹊结束了3年的援藏支教任务回到河源,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身边。回想起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梁秋鹊说,援藏支教是一场历练,更是一场洗礼,虽然哭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一次次的坚持,让自己更加懂得责任、使命的含义,也更加热爱这份教书育人的职业。
告别年幼孩子
让“援藏梦”奔现
援藏支教,是不少教师的梦想。梁秋鹊是幸运的,因为,2019年,这样的机会就来到了她身边。那一年,她成为了广东省第九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干部人才,前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小学担任语文专任教师。
2019年8月8日,是梁秋鹊出发去西藏的日子。出发前,看着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她万般不舍。但是她想起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那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老师和妈妈,我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的骄傲。”内心坚定的回答,让梁秋鹊毅然决然地带着对雪域高原的美好憧憬,踏上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启了人生的一段新征程、新挑战。
克服缺氧与孤独
为梦想而奋斗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巍峨的群山……这是梁秋鹊想象中的西藏模样。当她踏上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平均海拔3100米的林芝市时,眼前的美景没有让她失望。然而,还未来得及欣赏西藏美丽的模样,当地稀薄的空气就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受。“哪怕走路都要喘气,感觉缺氧,干什么都特别累。”梁秋鹊说。从那一天起,白天在学生面前充满活力的梁老师,每天晚上却要靠着制氧机入睡。
不过,对于梁秋鹊而言,缺氧还不是最难的,远离亲人朋友,下班后的孤独才是让她最难过的。为了缓解孤独,她每天只能见缝插针地跟家人视频,或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运动来消除孤独。有时实在忍不住,就只能让眼泪来排解心中的孤独。
梁秋鹊告诉记者,从踏上林芝土地的那一刻起,她就时刻提醒自己,她是新林芝人,而“援藏为什么、进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是其经常拿来自勉的一句话。3年来,梁秋鹊努力克服高原缺氧、语言障碍等困难,真情融入,始终服从受援学校的工作安排,先后担任语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还担任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兼顾语文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工作。即便工作繁忙,她也始终毫无怨言,用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西藏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在教学工作中,梁秋鹊不断摸索,探究适应西藏孩子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研方面,梁秋鹊积极参与语文科组教研活动,分享教学心得及资料,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并虚心向当地老师们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不仅与西藏同胞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还推动广东先进课改理念的传播。除了做好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梁秋鹊还踊跃参与“呵护幼鹰”计划,与林芝市儿童福利院71名儿童结对结亲,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来到林芝市儿童福利院陪伴孩子,十分重视“结对子”学生的关怀教育。
3年来,梁秋鹊在西藏发扬河源教育人爱岗敬业、务实奉献精神,高质量完成了援藏工作任务。支教期间,她被林芝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称号,被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党委授予“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称号,被评为“西藏林芝市优秀援藏教师”“河源市优秀教师”等。
回归岗位
迎接新的挑战
梁秋鹊说,3年来的援藏支教生活虽然很辛苦,但也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让她感受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收获了宝贵的粤藏情谊、汉藏情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让她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今后,她将继续做好粤藏友谊的信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的岗位上为河源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