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骆建:
甘坐科研“冷板凳” 勇闯创新“无人区”
■骆建(右)在实验室里带领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文/图 本报记者 钟文俊 实习生 张安琪
“小时候家里还在用有线电话,当时就对电话充满了好奇,一根线、一个机器就能实现‘隔空’对话,其中的奥妙让小时候的我开始对电子信息产生了兴趣。”在河源国家高新区的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里,骆建向记者介绍起他的从业经历。
作为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骆建深耕无线电技术、信号检测、无线通信技术、通信终端技术等领域,入选河源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多次获得“河源市科技进步奖”,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深耕”专业
见证城市产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广泛使用的还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比如影视剧里的‘大哥大’电话,但是1G(First Generation)使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保密性、通话质量都比较差。再后来更广泛使用的就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了,其使用数字调制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信号传输质量好、安全性和保密性强等优点,无论是1G还是2G时代,通信技术的核心都由外国掌握。”骆建介绍,“2008年底,我国开始颁发3G牌照(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2008年,骆建从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来到我市参与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筹建工作,他见证了河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
“从3G时代开始,我国开始参与到国际移动通信协议标准制定中来,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 2000以及我国的TD-SCDMA,成为3G的三种主要制式。3G时代我们已经可以用手机登录QQ等即时通信软件畅聊语音和图片了。”骆建说,3G时代是我国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河源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时代。
“从3G时代到现在的5G时代,只有10多年的时间。技术升级换代周期非常短,发展非常快。”骆建说,如今5G技术已经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5G技术的支持。
“回眸10年,河源的电子信息产业由弱到强,正朝着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步迈进。在科技的加持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继续深耕电子信息领域,让科技成为河源发展的‘加速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前进的动力所在。”骆建说。
“拓荒”路上
收获别样风景
“现在无人机已经广泛运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摄影、行业监测、农业植保等等。但是,早期的无人机设计制造水平相对较低,对操作使用要求较高,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不能很好预估剩余电量很容易出现坠毁现象。”骆建介绍道,早期无人机技术尚不成熟,系统性能不够稳定,容易失联导致“炸机”。
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无人机产品被大量生产,填补无人机通用技术标准的空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无人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虽然也适用电子产品的一些通用标准,但是无人机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为了填补无人机通用技术标准的空白,质检中心在2019年建立了无人机省站,专门研究无人机应用测试技术,完善技术标准。”骆建说,建立无人机省站后,质检中心与天津大学技术团队联合开发了“无人机飞行性能实时检测系统”,在原有的电子信息综合检测平台基础上完善针对无人机的特定检测能力。目前,该省站已经具备较完整的无人机检测能力,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植保无人机自愿性认证检测实验室,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植保无人机自愿性全项目认证检测实验室,目前每年服务20余家植保无人机企业。
“攻坚克难是科研人员的初心与使命。做科研贵在坚持,要甘坐‘冷板凳’,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才能开辟新的空间。探索电子信息领域的‘无人区’是我前进的方向。”骆建说。
十几年来,骆建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相关科研人员探索前所未知的“无人区”,不断突破创新,助力河源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先后荣获“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荣誉,为我市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