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昨日开学
别样入学礼开启新梦想
■昨日,源城区越王小学开学第一课,师生挥舞着国旗,共同唱响《强国一代有我在》。 肖斌 摄
■源城区越王小学昨日举行“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暨2022年秋季开学典礼。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昨日上午8时许,市第四小学校门口,同学们身着校服、肩背书包,井然有序地进入校园。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列队迎接学生返校,有些学生张开双臂回应着与之挥手的老师。花坛前“我们开学啦”展板打卡点,吸引了不少萌娃和新生家长拍照留影,记录下这美好的入学瞬间。
昨天,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入学礼”。校方在这一天为重返校园的同学们准备了精彩纷呈的开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开启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唱响强国歌 共筑强国梦
“我要献出我的爱,强国一代有我在。这种精神有未来,奋进伟大新时代……”昨日上午8时许,源城区越王小学3000多名学生齐聚操场,挥动手中的国旗,舞动七彩绸带,唱响《强国一代有我在》,以精心准备的精彩节目和活动迎接新学期。
在源城区越王小学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张东琳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思政课,寄语孩子们要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添光彩,做新时代理想信念的传承者和开拓者。随后,孩子们以诗歌朗诵《强国力量》、歌曲表演《强国一代有我在》、全体师生宣誓等方式,用最朴实的声音赞颂伟大的祖国,表达师生们对共筑强国梦的坚定信心。
在开学首日的仪式和活动中,各校不约而同地将“喜迎二十大”“重温党的历程”“强国有我”等元素融入其中。
仪式感满满“入学礼”
开启求学生涯第一步
端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击鼓明智、书写“人”字……“入学礼”作为对少儿入学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近年来渐成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标配”仪式。许多小学都通过仪式感满满的“入学礼”,引领孩子们开启求学生涯第一步。
昨日上午9时许,在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源城区中英文学校一年级的新生踩着红地毯走过七彩拱门。接着,萌娃们在“万世师表”孔子雕像前,严肃认真地行拜师礼。礼毕后,由老师手执蘸着朱砂的笔,点在每位孩子的额头中央,祝愿孩子们从此心明眼亮,爱读书、读好书。“人生聪明识字始”,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用毛笔书写下“人”字,寓意写字做人堂堂正正、稳稳当当。
仪式感满满的“入学礼”,为孩子们开启了成长的新阶段:市二小的孩子们宣读入学誓言,表示要做一个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讲文明、讲礼貌、守信用、懂感恩的好学生;市三小的班主任带着同学们诵读《弟子规》,让他们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江东新区广河外国语学校负责人在“开笔礼”上寄语新生尊敬师长,刻苦学习,热爱劳动,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走好人生每一步。
开学小礼物 承载新梦想
“新学期,新希望,承载新梦想。”源城区中英文学校开学典礼上,孩子们将寓意着美好愿望的七彩气球放飞,看着气球飞向天空,飞向远方,大家欢呼雀跃。开学的喜悦与憧憬让校园热闹起来。
“今天我早早地就过来了,看着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的心情很激动。”市四小老师蓝倚侣笑着说。“我的学生我来宠。”该校一(6)班班主任邓文意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有入学仪式感和学习兴趣,给班里每位同学都准备了小礼物,还用气球、黑板报、学生照片等,将教室布置得整洁温馨。讲台上摆放着苹果、梨、葱、蒜、糖果等,让学生一一触摸,寓意平安顺利、能写会算、聪明伶俐。
“哇,我抽中了班长体验券,我可以当班长啦!”“我的是自主调换座位券。”“我的是免写作业体验券!”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源城区越王小学的老师们精心准备了“小红包”、棒棒糖等小礼物,为孩子送上“做最‘棒’的自己,吃最‘甜’的糖”的新学期祝福。
上好开学第一课
激励学生做时代新人
除了营造欢乐有爱的开学氛围,各中小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当天上午,各校师生在线上观看了以“安全无忧,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广东开学第一课》。国家安全、电梯安全、运动安全、校园消防安全、青少年儿童预防溺水、金融安全、食品安全、反邪教、禁毒教育、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通过打造十大安全主题8个小课堂,聚焦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安全问题,并科普了许多实用的安全知识。
看完《广东开学第一课》,同学们表示学到了不少新技能,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多数班级还结合实际,以“疫情防控”“交通安全”“防溺水”等为主题,以观看视频案例、情景模拟小游戏等方式开展了“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筑牢“安全网”。
据了解,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主题为“奋斗成就梦想”的2022年《开学第一课》,于昨晚20时开课。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开学第一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谢少娜 王淑君 杨坚 见习记者 朱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