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我市第一个知识产权五年专题规划出台

2022-08-11 09:30:34 来源:河源日报

近日,《河源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全面回顾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绘制了具体施工图。

“十三五”时期,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12724件、有效发明专利57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0件、累计商标有效注册量2174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23271万元。截至2020年底,我市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6家,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3家,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47家,2020年我市一项发明专利首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我市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十四五”时期,是知识产权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治理能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迫切需要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标准保护、高效益运用、高水平服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规划》是在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市第一次制定的知识产权五年专题规划。《规划》分为发展基础与形势、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要求到2025年,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创造活跃、运用高效、保护严格、管理科学、服务优良、人才集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力争在粤东西北各地市中排名靠前。

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

明确高质量发展路线

过去衡量城市创新实力,往往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衡量指标,“十四五”规划加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体现我市知识产权发展需求趋势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不断激发河源创新源泉力量。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要实现“双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著作权登记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指标保持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5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实现零的突破;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实现“再升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益明显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与项目数、知识产权和技术合同交易额、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数量等实现新突破,知识产权有效融入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升,专利、商标、版权行政执法案件结案率、司法案件执行率和结案率实现较快提升,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能力达到新水平。全市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及网点建设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提出七大主要任务

实施九项重点工程

《规划》以坚持党的领导、注重改革创新、筑牢保护屏障、聚焦产业发展、体现河源特色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强化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构建便民利民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七大主要任务和27项具体任务,探索知识产权高效支撑河源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打实基础。

《规划》围绕河源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推进建设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张网”、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实施版权创新发展工程、实施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工程、实施专利技术对接转化工程、建设重点园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实施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实施高素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人才建设项目等九项重点工程,从知识产权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任务全分解,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不断提升全市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使知识产权成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突出河源地方特色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在“十三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深化提升,实现传承、改革和发展,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及创新发展链条发展需求,突出河源特色,从维权援助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地理标志运用保护、知识产权创新产业链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推进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建设和完善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张网”,推动维权援助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二是支持河源国家高新区建设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提供覆盖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等多功能、全链条的“一站式”集成服务;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地区优势特色产品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品牌;四是围绕我市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等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做好产业专利布局,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五是积极搭建河源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陈明)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