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蓝染织工艺传承人曾春雷:
醉心传承古老染织工艺
■曾春雷扎根农村20余年,成为墩头蓝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 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刘永菲
“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坊……” 这首被广为传唱的民谣,是墩头蓝染织工艺传承人曾春雷,根据墩头村的历史文化,重新挖掘、整理,歌词重现了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当年染织的盛况和美好景象。
作为墩头蓝染织工艺及“非遗”墩头蓝生产传承基地保护工作的发起人和传承人,曾春雷扎根农村20余年,致力于抢救、整理、传承濒临失传的客家传统染织工艺墩头蓝,成为墩头蓝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让墩头蓝这一古老的染织工艺以各种形式延续和发展。
传承:小学三年级
开始收集老物件
墩头蓝织布工艺兴盛于明清时期。墩头村的村民大多是织布的好手,这里家家种棉,户户织布、染布,生产的布料整洁柔软,色泽持久,曾风靡东江流域数百年。由于染布时采用当地的植物“大蓝”作为染料,因此这种布料取名为墩头蓝。
从小生长在墩头村的曾春雷,对于村里的传统文化和染织工艺有着天然的喜爱。小学三年级起,他就热衷于穿梭在村巷、邻居家中,收集有关村里的老物件。书画匾额、染织器械,甚至是老围屋的瓦片,都被他视若珍宝。中学时,曾春雷常常跟随村里的染织老工匠、老师傅们学习基础的墩头蓝染织操作。曾春雷介绍,墩头蓝染织工艺复杂,包括煮浆、浆纱、耕纱、织布、蒸布、晒布、染布、踹布等十几道工序。从小耳濡目染,让曾春雷对墩头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工业纺织技术的发展,墩头蓝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客家传统染织工艺濒临失传。
1999年,在深圳从事艺术教学的曾春雷,时常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乡从事墩头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墩头蓝是墩头古村的灵魂,古村是墩头蓝的载体。没有古村,就没有墩头蓝。”从那时起,曾春雷开始整理文献史料、撰写墩头文史著述数十万字,拍摄墩头图片3万余张,录制影像视频,创作墩头题材美术作品及草图百余幅……这些也成为墩头村申报政府文化项目翔实有力的历史依据之一。
2015年,墩头蓝染织工艺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喜讯传来;2016年,墩头村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让整个村庄都沸腾了。这不仅给墩头蓝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也让曾春雷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创新:活化“非遗”
带动乡村旅游
致力于传承墩头蓝染织工艺的这些年里,为了挖掘、保护好墩头古村和墩头蓝传统染织工艺,曾春雷一边自费前往全国各地拜访中国著名文化艺术大家,为墩头蓝的传承把脉问诊,一边着手与广州高等院校合作,以墩头蓝织染工艺为基础,将墩头蓝和现代生活进行结合,设计出箱包、丝巾、扇面等非遗文创产品,让朴素的墩头蓝重新焕发生机。
曾春雷认为,“非遗”的守护与传承,本地村民应该是主力军。“墩头蓝是一种成体系的非遗技法,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我希望通过传承活化及推广墩头蓝,提升文化自信,带动村民致富。”如何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村里文化建设,让墩头蓝织机重新响起来?曾春雷想到了文化艺术的力量。
为了将墩头蓝染织工艺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曾春雷筹建起墩头蓝染织工艺传承作坊,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与墩头蓝染织工艺传承。古老的染织工艺得以重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同时,曾春雷还牵头组织,制定出一套乡村文旅研学课程,通过“玩手艺、听乡音、识书礼、忆红区”,引导广大青少年与游客感受客家传统文化,开拓体验化、年轻化、家庭化的新客源市场,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汇入墩头古村。在曾春雷的鼓励下,村民开始办起了民宿。
如今,每到节假日,前来墩头古村旅游、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人气旺了,直接带动了墩头蓝产品的销售和民宿的发展,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曾春雷告诉记者,对于传承、推广墩头蓝,他还有更大的愿景:希望在政府的推动下,建成村级规模的博物馆,将墩头蓝客家传统染织工艺文化一一陈列,展现河源客家文化的风韵和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