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隆福建会馆为纽带 构建河源红色基因传承体系
■谢希伦
今年4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河源调研时指出:“这次惊心动魄的大营救,是我们党领导全民族抗战恢宏历史中的生动一笔。要加强旧址保护利用,更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老隆福建会馆作为抗战时期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见证了这段光辉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历史回响:“大营救”彰显抗战精神底色
老隆福建会馆承载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不仅是抗日战争史上的生动一笔,更以鲜活实践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1942年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部署组织,这场历时半年的秘密大营救,成功转移800余名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营救行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更以“一切为了人民”的实践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二)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组织和群众共同完成的壮举。龙川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文化名人送饭、放哨、带路,形成了“山山埋忠骨、村村皆哨所”的人民防线。例如,黄居来以撑船技能多次往返东江,确保文化名人安全中转;商行提供汽车和住宿,快速衔接惠州至韶关路线。
(三)敢于斗争的血性铁骨。面对日伪“梳篦式”搜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和沿线群众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开辟“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交通线。老隆福建会馆作为大营救指挥部所在地,成功转移300多名文化名人,创造了“零暴露、零伤亡”的奇迹。龙川作为中央苏区县之一,有着深厚的革命生长土壤,在营救过程中所展现的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正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的生动写照。
二、精神解码:救亡实践蕴含的三重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为新时代河源提供了三重时代价值。
(一)人民至上——从“救文化火种”到“办民生实事”。大营救中,党组织历尽千辛万苦也要确保每位文化名人安全。今天,河源把这一价值立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实事:近年来,河源依托老隆福建会馆等红色遗址,开展挖掘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等社会实践活动,赋能“百千万工程”;又如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通过“线上云祭扫+线下代祭扫”模式,服务无法返乡的烈士亲属……
(二)守正创新——从“秘密交通线”到“数字云展馆”。守正是坚持大营救的历史真实,创新是让真实史料在新技术条件下“活起来”。正如当年营救靠“夜行山路、口传暗号”,今天传承则靠“数字赋能、沉浸体验”。河源依靠云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例如龙川县对老隆福建会馆进行第二次修缮,突出“老隆中转”过程,增设沉浸式展项;东源县政府联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深挖红色遗址底蕴,将客家山歌《送郎调》等红色曲目制作成10集短视频等,河源的实践为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创新范式。
(三)开放合作——从“粤港生命线”到“深河区域协同”。大营救是粤港两地党组织协同作战的典范。今天,河源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起互惠共赢、协同并进的合作机制,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深圳市驻紫金县苏区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推动苏区镇革命旧址群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种“深圳赋能+河源落地”的合作模式,既延续了粤港生命线的历史脉络,又创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现代路径。正如当年营救行动依赖两地民众的紧密配合,今日河源正以开放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让红色文化成为连接深河两地的精神桥梁。
三、赓续血脉:河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未来路径
河源聚焦物力筑基、财力赋能、人力聚能的三维路径,构建“保护—传承—创新”的全链条体系。
(一)整合物力资源,筑牢传承载体与创新平台。聚焦“物”的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构建坚实的物质基础。空间整合上,以老隆福建会馆为中心馆,串联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等资源,构建“1小时红色教育圈”,打造全域化、无围墙的红色课堂体系。课程创新上,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差异化产品:面向青少年推出“红色剧本杀”《密电解码》等沉浸式体验;面向党员干部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发“四史”数字沙盘。技术应用上,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河源红色基因库”,为革命遗址建立数字身份证,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与永久保存,夯实数字化传承基础。
(二)强化财力保障,激活多元投入与产业动能。着力解决“财”的来源与效益问题,构建可持续资金链。专项资金保障上,推动《河源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出台,明确保护经费来源,设立“红色文化保护月”,建立遗址保护责任人制度,确保刚性投入。社会资本引入上,成立“东江红色文化传承基金”,采用“企业冠名+社会众筹”模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定向用于濒危遗址修复与活化。产业“造血”机制上,深化文旅融合,培育“红色+”新业态:在现有示范带基础上,新增“东江抗战水上航线”,复原历史场景;试点“英雄故居认养计划”,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修缮,发展“管家服务+红色剧场”等文商旅综合体,实现保护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优化人力资源与制度供给,构建协同共治长效机制。统筹“人”的参与和“体制”的构建,形成合力。人才队伍建设上,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让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为党员干部定制深度课程,提升其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和能力。制度体系构建上,以《河源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为核心,配套建立遗址保护责任人制度等实施细则,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的保护利用框架。社会协同机制上,通过“英雄故居认养计划”、文化基金众筹等模式,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运营与传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三位一体”传承新格局,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