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奏响新时代和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昂乐章
■陈飞舞
新质生产力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核心支撑,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立足河源市“融湾”“融深”战略机遇,和平县需抢抓时代窗口,以“创新三场硬仗”为抓手,奋力谱写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和平篇章。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脉搏与和平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和平县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后发赶超的现实路径。当前,全球科技革命正重塑经济格局,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变量。河源深入实施“融湾”“融深”战略,为和平县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大湾区创新链提供了契机。
和平县拥有生态底色、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具备发展绿色科技、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潜力。然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仍是现实挑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新兴产业培育需久久为功。同时,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公共服务与物质文化供给。
近年来,和平县在产业园区提质、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工业园代办制度实现“零的突破”,全年受理代办项目28宗,办结10宗;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3.2亿元,增速居全市首位。这些实践证明,和平县完全有能力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展现新作为。
打好和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三场硬仗”
立足和平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具基础、最有潜力的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协同战。
一是打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主动仗,筑牢新质生产力根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产业升级是其落脚点。和平县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围绕现代农业(猕猴桃、优质稻、油茶、茶叶等精深加工与智慧种植)、绿色低碳(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南药种植开发、温泉康养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新材料(依托本地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等特色方向,鼓励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农产品保鲜与高值化利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康养产品智能化服务等关键技术。政府应优化科技专项资金使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加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园区推广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林下经济、碳汇经济等绿色新业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和平路径。
积极对接河源市两个“1+3”产业集群布局,争取在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水饮料与食品、生物医药与健康、生态旅游等产业链中找准和平定位,承接配套项目。瞄准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探索在智慧物流、无人机农业应用、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本地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孵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打好“区域协同与要素集聚”协同仗,优化新质生产力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非一域之事,需融入更大格局,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生态。
充分利用赣深高铁通道优势,主动承接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溢出。加强与深圳市福田区等对口帮扶地区的创新合作,探索“湾区研发+和平转化”“湾区总部+和平基地”等模式。积极参与河源市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在河源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的进程中贡献和平力量。
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中的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基地等。如推动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深化合作,共建猕猴桃产业研究院;与本地一些院校合作培养本地技能人才。
对标大湾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土地、用能、数据等要素保障,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质项目倾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打好“人才引育与活力激发”关键仗,激活新质生产力源泉。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和平县必须破解人才瓶颈。
聚焦产业发展急需,实施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候鸟型专家”“周末工程师”“项目合作制”等柔性引才模式。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强化本土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县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紧密对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企业家、科技人才、乡村实用人才等专项培育计划,鼓励在职人员进修提升。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让有真才实学、作出贡献的人才“名利双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在服务和平发展中实现价值、获得尊重。
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和平落地生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各方力量,久久为功。
强化组织保障。和平县委、县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本领。
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创新三场硬仗”,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落地督导,确保惠企利民政策直达快享。
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宣传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发展路径以及在和平的实践探索、成功案例,讲好和平创新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和平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使命在肩,时不我待。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创新三场硬仗”,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实践的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和平县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和平县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