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担当 书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河源答卷

2024-12-25 10:24:52 来源:

■李龙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的重大原则之一。“以人民为中心”,这6个字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坚守的价值追求和执政方略,突出表现为新时代党的各项事业和工作都始终紧紧围绕人民而展开,将人民置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中心地位,将党的性质宗旨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具体呈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加快深化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绘就河源民生福祉新画卷”。河源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面临诸多困难挑战,要破解治理难题、发展桎梏,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问需于民,精准把脉找准改革关键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改革过程中,要精准把脉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曾写过一篇《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一件件百姓“小事”实际折射出的是一个个民生问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必须要闯的关关“难题”,因此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河源市党政领导干部在“问需于民”方面探索了好经验好做法,创新建立了“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市委书记、市长围绕“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政务服务”“生活垃圾治理”等主题,带头与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了解群众利益诉求。截至目前,共召开14场座谈会,收集群众反映问题7000余个,并以解决群众问题为契机,推动“拓宽参保患者慢性病用药购买渠道”“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接待日制度”“优化城乡居民养老金认证服务机制”等系列民生“微改革”。“民有所想所求,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问需于民”要求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变成政府决策的议题,把群众的愿望转化为政府的实际行动。

二、问计于民,群策群力汇聚改革智慧

《决定》提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智慧和力量,群众中间有数不清的“诸葛亮”“智多星”。来自基层的鲜活事例和经验,最能帮助政府制定符合需要的政策、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回顾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的出发与再出发都首先来自人民群众的探索和实践,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力量。比如,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是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秘密商议分田单干,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以群众智慧力量定格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再比如,紫金县凤安镇搭建“禾坪说事”协商议事平台,村民积极主动参与议事,镇村干部和村民齐聚一起建言献策,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共同商议解决村里事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民主氛围。脚上带有泥土的芳香,建言才能有权威。“问计于民”要求党员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一线去,深入基层、心入基层,善于倾听群众声音,多和群众交流,多向群众求教学习,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运用群众的智慧来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

三、实干担当,凝心聚力提高改革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干部的精气神、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直接关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的成效。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锻炼过硬的政治能力、改革攻坚能力。一是筑牢拒腐防变防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记“人民公仆”这个身份定位,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阶段、整个过程都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改革的目标。二是涵养为民情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党员干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抓改革、促发展不能只注重短期可见、外表光鲜华丽的政绩,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谋划河源改革发展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长远,出台的改革措施既要为推动经济发展服务,也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三是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新形势下有新要求,推动河源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区,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转变思维,用新发展理念来谋划改革发展。同时党员干部要全面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特别是要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补齐知识缺陷、能力短板、经验弱项,努力成为推动河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