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以系统观念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

2024-12-11 11:15:10 来源:

■蓝学明 陈玉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力”之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特质。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必然要求。

准确把握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的重大意义

思政引领力关乎高等教育根本方向,关乎新时代青年价值塑造,关乎教育强国目标达成,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

思政引领力彰显高等教育政治属性。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教育强国的首要属性,这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要毫不动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主培养大批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引领力承载价值塑造重要使命。新时代青年价值塑造,是高校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青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社会各种思潮和观点交锋激烈的环境下,提升思政引领力,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思政引领力支撑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起统领作用的关键力量,是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提升思政引领力,就是要从国家战略全局、改革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期待出发,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思政引领力贯穿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激发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教育改革不变色不变质,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前行。

以系统观念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的理论逻辑

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既要考虑高校思政工作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又要关注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构建整体优化、要素健全、协同高效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

优化整体布局提升思政效力。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这一原则要求立足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就是要从宏观上优化整体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政工作融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确保思政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向同行、相互促进;从微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思政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强化任务落实,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思政工作在高校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健全要素配置提升引领效能。在高校思政工作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增强系统中各个要素配置的合理性,确保思政工作在高校中的引领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这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需要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项目合作,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推动思政工作与高校各项职能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和学生等主体的协同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政工作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事业。

打通关键堵点提升育人效果。当前,高校已开展了诸多创新和改革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思政课程“青年味”不足、“实践性”不够,课程思政“融合度”不深、“实效性”不强,日常思政“参与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思政工作的整体效果,成为制约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的关键堵点。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精准定位这些关键堵点,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进而打通思政工作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桥梁,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能。

以系统观念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系统观念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激活党建引领思政育人新动能。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提升高等教育思政引领力,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建在思政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一要着力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凝聚起各级党组织协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合力。二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抓好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一线辅导员等关键群体的理论学习,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贯彻。三要创新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机制,探索建立党建与思政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模式,使党建工作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健全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新机制。良好的协作关系是系统顺利运作的基础,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在多维立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下进行。因此,要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一要强化管理协同。打破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确保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形成育人合力。二要推动课程协同。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途径,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三要拓展社会协同。积极拓展校外思政实践基地,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构建多元要素优化提升新机制。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提升是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增强的关键。新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需要打好“队伍—课程—资源”优化提升组合拳。一要强化队伍建设。鼓励思政工作一线干部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定期培训等方式持续学习,提升思政研究、教学、管理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工作队伍。二要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加强思政“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加大力度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使思政课程更有“青年味”,使专业课程更有“思政味”。三要丰富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政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23GXSZ008)、202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项目编号:451)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