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走实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伟东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任务,为奋力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指明了方向、路径。市委“138”具体安排提纲挈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的战略谋划,是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一、问题导向为河源发展把脉搏
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我国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河源市发展环境的总体特点:一是周边发展高地与“洼地”落差巨大。可以说从深圳、广州等珠三角经济高地到河源这一欠发达的经济“洼地”之间的150公里左右距离所展示的巨大发展差距远远大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二是发展优势与发展劣势俱存。河源区位优势明显,是整个广东省南北向交通通道与东西向交通通道的交会点;自然与生态资源丰富,素有“粤东宝库”和“万绿河源”之称;人文条件优越,素有“万绿河源·客家古邑”之称,丰富的客家文化和海内外的客属资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品牌打造提供了扎实的人文条件。三是强烈的内生发展动力与外部要求压力交织。河源全市上下有着强烈的“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同时,广东省期待河源市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绿色崛起的探索和贡献。与上述有利因素相对应的就是三大制约条件:一是生态保护压力大,这使得河源环境准入标准极高;二是中心城区实力弱,“小马拉大车”现象明显;三是人口流出多,全市358万户籍人口中有大约10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各类科研、管理、营销人才也都出现了大量外流现象。
二、精准发力为河源发展解难题
作为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河源市多年来围绕加快发展、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依托新区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河源在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新区建设,力求通过建设城市新区,推动形成“老城区提质与新城区扩容”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014年5月20日,江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江东新区城市建成区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7.7%。作为河源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融湾”“融深”的核心功能平台,江东新区积极探索综合开发、产城一体、业态融合的高铁经济发展之路,一座新城悄然崛起。
二是依托产业转移园建设推动产业发展。针对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河源紧紧抓住珠三角地区基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空间日趋饱和所致的新一批产业转移浪潮,与深圳市共建了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园、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园、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等多个园区,一大批来自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通讯、手机配件、模具加工、钟表制造企业落户转移园。河源国家高新区,肩负着河源工业发展主战场的重任,创立以来,成绩不凡,201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三是依托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河源围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使命任务,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踔厉奋发为河源腾飞添双翼
河源立足保护“生态好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基础,让水经济产业成为引领河源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河源高规格规划建设了水经济产业园,2023年,河源出台《河源市发展水经济产业若干措施(试行)》,在规定范围内实行优惠奖补和相应资金奖励。
如今,农夫山泉已在河源深耕近20年,目前年产值近31亿元、年创税收3.67亿元,是河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标杆企业。2023年3月,国内饮用水行业的龙头企业——华润怡宝饮料(中国)有限公司落户河源;今年1月19日,国内方便面行业的头部企业——白象食品集团华南生产基地项目动工。这充分彰显了河源市委、市政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责任担当和发展主动,也有力证明了优质企业加码投资河源的满满信心。
河源围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探索转化路径,深入挖掘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油茶、南药、竹子等林业产业,探索实现“绿富”双赢的河源路径,让河源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3年4月,河源市首个“森林法官”工作室在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揭牌。这是省内首创“森林法官”工作室机制,也是深化林长制改革的创新举措,是河源市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一把保护利剑。
“河力绿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是需要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河源扎实开展各级各部门联建共建活动,推动开展“一名党员一棵树、一个支部一片林”“我在河源有棵树”“同饮一江水 共建绿美林”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踊跃在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中亮身份、践承诺、当先锋,形成“鼓励一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站在新起点,河源要干出新气象、实现新发展,就必须深刻把握“进有空间、退无后路”这个基本市情,就必须深入把握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重点和关键,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好走实走稳。河源必然要走一条适合粤东北山区高质量发展之路。“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河源的美好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没有了